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韩增英1 刘立华2

37010219780414416X 372323198308282722

摘要

随着我国公路网规模持续扩大与交通量激增,路面长期承受重载车辆反复作用及高温、雨雪、冻融等复杂环境侵蚀,易出现早期车辙、裂缝、松散等损伤。若仅采用“坏了再修”的被动养护模式,不仅会加剧路面性能衰减、缩短服役寿命,还会导致后期维修成本激增,影响交通通行效率。当前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中,存在“检测数据精准度不足、技术选择与路面损伤不匹配、养护效果评估缺乏长效标准”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治未病”的价值。基于此,本文针对“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展开分析,梳理路面早期损伤机理与养护时机判定标准,从检测技术、技术选择实施、效果评估三方面提出应用路径。以期构建科学的预防性养护体系,实现路面损伤早发现、早治理,延长路面寿命并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关键词

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早期损伤检测;微表处;养护效果评估;长效运维

正文


第一章 引言

在我国公路网建设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的背景下,交通量持续增长与重载车辆占比上升,叠加高温暴晒、雨雪冲刷、冻融循环等复杂环境影响,公路路面易在服役中期出现早期损伤——如车辙、细微裂缝、表层松散等问题。此类损伤若未及时干预,会快速发展为结构性病害,不仅加速路面性能衰减、缩短设计服役寿命,还会导致后期维修需大规模开挖,既增加养护成本,又长期影响交通通行效率。当前公路路面养护多以“被动修复”为主,预防性养护技术虽有应用,但存在明显短板:损伤检测依赖人工巡查,数据精准度低;技术选择缺乏针对性,如对轻微裂缝误用高成本养护工艺;养护效果缺乏长效评估机制,难以验证技术有效性。现有研究尚未形成“检测-选型-评估”一体化的预防性养护应用体系。基于此,本文围绕“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展开研究,旨在探索科学的技术应用路径,充分发挥预防性养护“治未病”的价值,助力公路路面运维提质降本。

第二章 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的理论基础

1. 公路路面的服役环境特性与早期损伤机理(如车辙、裂缝、松散)

公路路面服役环境具有“荷载与环境双胁迫”特性,交通荷载方面,重载车辆反复碾压使路面承受长期竖向应力与水平剪切力;环境因素方面,高温导致沥青软化,低温使路面材料脆化,雨雪水渗透、冻融循环进一步加剧材料劣化[1]。早期损伤机理围绕典型病害展开:车辙源于高温下沥青混合料抗剪切能力不足,重载碾压使路面出现永久性变形,多集中在车道轮迹带;裂缝分为温度裂缝与荷载裂缝,温度裂缝因昼夜温差导致路面收缩拉伸产生,多为横向短缝,荷载裂缝则是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路面基层应力集中引发的纵向或网状裂缝;松散表现为路面表层集料脱落,源于沥青老化失去黏结力,或雨水渗透冲刷基层,导致表层与基层剥离,这些早期损伤若不及时处理,会逐步发展为结构性病害。

2. 路面预防性养护的关键判定指标与时机选择标准

路面预防性养护的关键判定指标聚焦“性能衰减临界值”,核心指标包括路面状况指数(PCI)、行驶质量指数(RQI)、车辙深度(RD)与裂缝率(DR)。PCI反映路面破损程度,当PCI降至80-85(优良等级下限)时需启动养护;RQI衡量行驶舒适性,低于8.0(良好等级下限)时需干预;车辙深度限值根据道路等级设定,高速公路≤10mm、普通公路≤15mm;裂缝率>2%时需开展裂缝密封。时机选择标准遵循“性能衰减拐点”原则,基于路面性能衰变曲线,在路面进入快速衰减期前(服役年限的30%-50%)实施养护,此时路面结构完好,仅需轻微处理即可恢复性能。例如沥青路面在通车3-5年后,若未出现明显结构性病害,但PCIRQI接近临界值,即为最佳养护时机,可避免养护过早浪费成本、过晚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3. 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核心原理(损伤抑制、性能恢复、寿命延长)

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核心原理围绕“早干预、少投入、高效益”构建,形成“抑制-恢复-延长”的逻辑链。损伤抑制原理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阻断损伤发展,如裂缝密封技术用专用密封胶填充裂缝,阻止雨水渗透,避免裂缝扩大与基层侵蚀;稀浆封层在路面表层形成薄层防护膜,隔绝紫外线、雨水与荷载直接作用,抑制沥青老化与集料松散[2]。性能恢复原理是修复早期轻微损伤,恢复路面原有功能,如微表处通过摊铺改性沥青混合料,填补轻微车辙、修复表层松散,使路面抗滑性能、平整度恢复至接近新建水平;雾封层通过喷洒乳化沥青,渗透补充路面沥青黏结力,恢复表层集料黏结性。寿命延长原理是通过上述干预,延缓路面性能衰减速度,将路面快速衰减期转化为缓慢衰减期,经测算,科学实施预防性养护可使路面服役寿命延长3-5年,大幅降低全生命周期养护成本。

第三章 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的关键技术应用路径

1. 路面早期损伤检测技术(无损检测设备应用、数据采集与分析)

路面早期损伤检测以“精准感知、高效采集”为核心,无损检测设备按损伤类型针对性应用:采用激光平整度仪检测路面平整度,精度达±0.1mm,快速识别因车辙、坑槽导致的行驶质量下降;运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路面三维模型,量化车辙深度(误差≤0.5mm)与裂缝宽度(最小识别0.2mm);通过探地雷达(GPR)探测路面内部结构,判断雨水渗透引发的基层松散。数据采集采用“设备自动采集+人工辅助核验”模式,检测车以50-80km/h时速行驶,同步记录路面状况数据;后期通过专业软件对数据归类分析,生成路面状况指数(PCI)、车辙深度等指标,划分“轻微-中度-重度”损伤等级,为养护技术选择提供数据支撑。

2. 针对性预防性养护技术选择与实施(微表处、裂缝密封、稀浆封层)

预防性养护技术选择需匹配损伤类型与程度:针对轻微车辙(深度5-10mm)、表层松散,选用微表处技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与级配集料混合摊铺,厚度8-10mm,施工后2小时开放交通,恢复路面抗滑与平整度;对宽度0.2-5mm的裂缝,采用裂缝密封技术,清理裂缝后灌注热熔型密封胶(软化点≥70℃),胶层厚度3-5mm,阻断雨水渗透;针对路面沥青老化、轻微脱皮,实施稀浆封层,摊铺3-5mm厚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形成防护膜,施工周期短(单车道日进度500-800m),适配交通流量大的路段。实施时需控制环境条件,避开雨天、低温(低于10℃),确保技术效果稳定[3]

3. 养护效果评估与长效运维管理(性能监测、成本效益分析)

养护效果评估从“短期性能恢复”与“长期衰减监测”双维度开展:短期检测养护后1个月内的路面指标,如微表处后抗滑摆值(BPN)需≥60、裂缝密封后渗水系数降低80%以上;长期通过定期(每6个月1次)跟踪监测,记录PCI、车辙深度等指标变化,评估技术耐久性。长效运维管理需结合成本效益分析,对比预防性养护与被动修复的全生命周期成本,通常预防性养护单位面积成本仅为大修的1/3-1/5,且延长路面寿命3-5年。同时建立养护档案,记录技术类型、施工参数与效果数据,形成“检测-养护-评估”闭环,为后续养护决策提供参考。

第四章 结语

本文围绕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展开研究,立足路面服役环境特性与早期损伤机理,明确养护判定指标与时机标准,从早期损伤检测、针对性技术选择实施、养护效果评估三方面,构建了“检测-选型-评估”一体化应用路径,有效解决了当前技术应用中“检测不精准、选型不匹配、评估无标准”的问题。该路径可实现路面早期损伤的精准识别与及时干预,通过微表处、裂缝密封等技术恢复路面性能,经测算能延长路面服役寿命3-5年,且单位面积养护成本仅为大修的1/3-1/5,显著降低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未来可向智能化、绿色化深化,如融合AI优化检测数据分析、研发环保型养护材料。本研究对极端气候(如强紫外线、高寒冻土区)路面的技术适配性探索不足,后续可针对此类场景优化方案,进一步提升技术普适性,助力公路路面运维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杨瑛.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5(12):71-73.

[2]袁先敏.高速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冷补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5(1):065-068.

[3]辛鑫.公路工程路面裂缝成因及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5(3):048-0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