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与过程性考核改革途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经济法基础;教学改革;过程性考核
正文
课题:1.2023年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的《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与过程性考核改革研究(2023jyxm1570)
2.2022年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经济法基础》(2022kcsz272)
引言: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经济法基础》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往往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引领,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与过程性考核的改革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它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要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经济法基础》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精神、职业道德等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1]。
二、《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经济法基础》课程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等特点。该课程主要讲授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和基本规范,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二是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够自然,存在“两张皮”现象。这些问题制约了课程思政效果的发挥,亟需通过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需要贯穿于教学和过程性考核改革的全过程,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传统的教学目标往往侧重于学生对经济法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而在课程思政的要求下,教学目标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2]。具体而言,除了让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法律条文,更能领悟法律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意义。例如,在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讲解中,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在公司法的教学中,除了讲授公司设立、治理结构等知识外,还应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让学生认识到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在合同法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使其理解合同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工具,更是社会信用的基石。
四、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需要贯穿于教学和过程性考核改革的全过程,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重构,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例如,在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讲解中,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在讲授公司法时,除了讲解公司设立、治理结构等基本知识外,还应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在合同法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经典案例,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使其理解合同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工具,更是社会信用的基石。此外,在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的讲授中,可以结合我国经济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如《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以及近年来平台经济反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法治信仰[3]。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我国经济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成就,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过程,以及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为了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可以设置专题讨论环节,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如数字经济时代的法律挑战、绿色发展与法律保障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五、考试方式与思政效果的统一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是实现思政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以闭卷笔试为主,侧重于对知识点记忆的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价值取向。为了将思政元素融入考试环节,考试方式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可以采用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增强学生能力培养,开卷部分可以设置开放性、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在分析过程中体现其价值判断和道德思考。例如,可以设计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不仅分析法律问题,还要评价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考察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思政意识。可以引入口试或答辩形式,让学生在面对教师或评委的提问时,展示其思维逻辑、语言表达和价值观念。例如,在口试中可以设置与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的题目,引导学生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责任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从而全面考察其综合素质。此外,还可以增加实践考核环节,如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体现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例如,在模拟法庭中,学生可以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法律实践中的道德困境和价值选择,从而加深对法律精神和思政理念的理解。在考试内容上,应注重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例如,可以在试题中融入我国经济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如《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平台经济反垄断等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法治信仰。同时,还可以设置与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相关的题目,如“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从法律和道德双重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六、结束语
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与过程性考核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通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目标、方法的全过程,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不断完善教学改革方案,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同时,还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为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旭,张文慧.循环系统整合课程考核的探索和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24,26(07):541-544.
[2]欧阳宏基,葛萌,李红.面向工程认证的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5):214-218.
[3]张兴玉,朱瑶丽.本科课程过程性考核实施与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9):24-2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