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视觉思维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顾恺嘉 邓佳敏

江西省上饶市必姆中心小学 江西 上饶 334708

摘要

小学生因其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方面更多地使用形象思维,而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及数字则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难度。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教学内容,形成空白知识点,当空白知识点积累增多时,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有的学生甚至会放弃数学学习。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和优化学生的视觉思维,帮助学生更快捷地理解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积累有效的数学学习经验。


关键词

视觉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正文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化抽象思维为具象思维,通过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视觉具象展开视觉思维。

一、视觉思维定义以及培养意义

(一)视觉思维的定义

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提出了“一切知觉中包含着思维,一切观测中包含着创造”。即人体感官中包含了思维发展,于无形中形成了思维逻辑。简言之,视觉思维就是通过图示、文字、线段等信息的传达方式激活人的感官意识,促使人们产生联想、分析思维逻辑。这种思维方式比单纯文字讲解和单一说教分析更能够引发学习者兴趣。眼睛作为一种人们感知世界、认知世界的主要器官,对人们思维逻辑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对于视觉思维的定义,目前尚没有较为准确的定义。

(二)培养视觉思维的意义

第一,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小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思维处于发展阶段,着力培养学生视觉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问题分析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跟上教师教学节奏,以此提升学生专注力,激发学习欲望,使学生有学习参与感、成就感,为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如几何教学中,教师构建图形、画图分析;在种树、货物搬运、排队等生活问题中,通过图示、线段、数形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清晰、直观、形象地剖析、梳理问题,既带来了视觉冲击,也利于激活学生听觉、感觉、以及多器官的参与,这对学生解题、掌握方法、提高兴趣都有很大帮助。

第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在“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根本任务,是课堂教学改革重心。要想切实落实“双减”政策,就需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思想。着力培养学生视觉思维,是以学生心理需要为目标,将数学问题细化剖析,将知识内容立体、多层次、全面构建,如以思维导图展示零散知识间的关联,以问题驱动、游戏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不仅创新了课堂教学形式,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趣味性,减轻了学生厌学心理,落实了“双减”教育目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由观察引入视觉思维培养

“视觉思维”以眼观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需首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由观察到分析,由分析到理解,由理解到解题,由解题到领会,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体现:

(1)抓题眼

例如,数学中种树问题:某公园在长100米的道路一侧种树,两端都种,每棵之间间隔9米,可种植多少棵?此题中的题眼是“两端都种”,“每棵间隔9米”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画图方式,让学生明白两端都种与每棵间隔9米之间存在的关联,使学生厘清间隔与种植数量之间存在关系,进而使学生准确找到快速解题的方法。又比如,教学统计图问题,在教学中要通过画图观察方式,让学生理解每格代表的数量是怎样得出,需要观察哪些数学元素,以此让学生明白统计图中纵向数字所代表的真正含义,并理解统计图学习意义。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也利于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找到关联点,列出等式,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运用方式。

(2)勤实践

数学的生活化具体表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和思考。多观察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深刻理解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要想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学习方法,问题解决方法,就需要着力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即培养学生画图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规律、数学解题方法得来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观察思维、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例如,在教学“角度度量、平角、周角、三角形内角之和”知识时,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三角板尝试画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角,帮助学生掌握角的画法、度量;或者让学生用两副三角板尝试拼出75°、120°、135°、105°等角,帮助学生记忆三角板中每格角度数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角概念、角运用的理解。

(二)创建情境,多元互动培育视觉思维

目前,许多小学生并不能明白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记住公式,记住概念,但对于如何运用,怎样得来,与其他知识有着怎样的联系,与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都缺乏认知,这就形成了“死记硬背”,造成了恶性循环,即不知用,不懂用,不能用,并加大了学生心理负担、课业负担,制约了“双减”政策切实落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身体参与,更要让学生心灵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数学知识是生活问题的高度概括,是抽象的知识,生活中处处体现了数学思想,例如,工程问题、利息问题、投篮命中率等。一个个片段串联起来的真实环境,所以在培养学生视觉思维时,教师可将抽象的问题用真实的情景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例如,教学购物问题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创建生活中真实的购物场景,展示货物、标明价格,人物创建,动画演示,由此引出问题,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总结显示了哪些数学知识,需要用到哪些解决方法,如果让你提出数学问题,还可以怎样提问,等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强化学生多感官参与,并可完成学生由认知、到理解、到内化吸收的学习过程。

、采取有效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视觉思维

数学教学课堂就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探究意识,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其视觉思维,通过视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积极性。如:在乘法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一幅图片,并提问:大家从图中都看到有几只小鸡、几只小兔子、几只母鸡?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小鸡、小兔子和母鸡的数量?这种教学方式就是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其在听、看的过程中调动自身的思维,展开自主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得以调动学生的视觉意象,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话语权,促使学生在观察、思维的过程中得出探究结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视觉思维培育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育的基础,是目前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生活实践能力的关键。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把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视觉思维培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以整体感知、全身心参与、意向转化、思维转化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构建高效课堂。视觉思维发展即培养学生问题分析、抽象知识转化、画图分析等能力,是帮助学生掌握高效学习方法的主要措施。数学学科具有实践性、生活性、图示分析性特征,为培育学生视觉思维提供了便利,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问题中、生活中找准视觉思维培育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为学生学科素养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孙鹏.浅析格式塔心理学与视知觉[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1)

[2]张德成.视觉思维方法及其在创新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

[3]傅海伦,贾冠军.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