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音乐;音乐欣赏课;审美能力;培养途径
正文
一、引言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人们的心灵。小学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的音乐欣赏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等,这些问题影响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也制约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探索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一些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单纯地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音乐特点等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真正地参与到音乐欣赏中。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思路进行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缺乏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对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不足
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音乐欣赏课只是让学生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够重视。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中,也往往以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要评价标准,而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理论基础
(一)审美教育理论
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审美教育理论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智力、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二)音乐心理学理论
音乐心理学研究音乐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包括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情感等方面。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音乐心理学理论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例如,通过研究学生的音乐感知规律,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如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和其他智能。例如,通过让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四、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1.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具有吸引力的音乐作品。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歌词生动的儿歌;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
2.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例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动物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营造出一个生动的动物狂欢节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演奏者等信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音乐作品;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它包括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要素的感知。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1.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聆听是音乐欣赏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在聆听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音乐的节奏是快还是慢?旋律是优美还是激昂?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提高聆听的效果。
2.进行节奏训练: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通过节奏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拍手、跺脚、敲击乐器等方式进行节奏练习,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雷声等,感受不同的节奏。
3.分析音乐作品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旋律走向、音高变化等,让学生感受旋律的美感。例如,在欣赏《小星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哼唱旋律,分析旋律的起伏和节奏变化,感受旋律的优美。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审美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1.介绍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文化背景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以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音乐作品的结构是指音乐作品的组织形式,如曲式结构、段落划分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例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感受作品的节奏变化和旋律发展。
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语言、绘画、舞蹈等方式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独特见解。例如,在欣赏完一首音乐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感受,或者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创作一幅画,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五、总结
小学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欣赏课,学生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小学音乐教育的支持和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和资源。
六、参考文献
[1] 尹爱青。音乐教育史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