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辩性思维培养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曾晓怡 戴莹洁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必姆中心小学 江西 上饶 334708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小学阶段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奠基时期,核心素养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成果体现,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水平的集中体现。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文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启蒙阶段,核心素养理念对于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阅读思考能力有限,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拓展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立足培养学生的审辩性思维,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传授语文阅读的正确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辩性思维;方法策略;

正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主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展和锻炼。这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来说,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是以知识记忆为主,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对于语文阅读课堂提质增效,对于学生的学习意识、思维能力、行为方式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的热情。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审辩性思维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辩性思维提出几点策略和方法,以期全面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批判能力,帮助其拓宽视野、发散思维、增强语感,获得全面发展。

一、拓宽阅读广度,增加思维深度,拓展学生阅读思维

阅读是一种能让学生受益一生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认知水平有限,所以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去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范围,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摄取丰富的知识养料,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解和认知能力,明确文章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加深了对于阅读作品的理解程度,对于文章的判断力、理解力也得以逐步加强。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时候,这一单元有《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几篇节选文章,分别出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是中国的四大名著。教师告诉学生有句俗语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唤起学生对四大名著的好奇心,然后告诉学生四大名著源自不同年代,让学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典著作浩若烟海,为什么这四部作品成为最经典的代表?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热情,对这四部著作产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找到各个著作得以流芳百世的经典之处,以及不同著作的不同年代背景对作者创作产生了何种影响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四大名著作的非凡意义,然后在教材内容之余向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打白骨精、黛玉葬花等更多出自名著的经典故事,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在学生完成更大范围的阅读后,对于课文中事件发生的背景、人物思想、作者感情都能拥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精读教材篇目,增强阅读理解,提高学生阅读思考能力

能被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较为经典的篇目,每一篇课文都有着值得仔细学习、认真思考的地方,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更是绝佳素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教材篇目为轴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精读讲解,创设高效语文阅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之中对于文章的表达、描写、论证、思考都能产生深刻领悟,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让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这一课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先将文章中关于场景的描写进行细致描绘,如一望无垠的原野、广袤无边的森林、笔直秀丽的松树等等,然后教师抽丝剥茧地向学生逐步提出问题,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颜色?作者为什么说草地是金色的?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阅读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是因为蒲公英的装点才让草地变成了金色之后,要求学生将文章中关于金色草地的字词句找出来,作为关键点进行圈画。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时候,这一单元有《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以及《女娲补天》这几篇文章,教师可以以神话故事为主题开展群文阅读,先指导学生对其中一篇文章进行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此类带有神话想象色彩文章的方式方法以及思考模式,然后引导学生使用这样的阅读模式对另外几篇文章开展阅读,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成为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理清每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出故事整体梗概和主要脉络,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性字、词、句,对每个故事都能做到全局掌握,在感受到神话传说题材文章的浪漫主义魅力的同时,在阅读各个故事时都有一个主梗可以依附达成辐射联动,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三、加强阅读指导,有效思维指引,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各个单位都有不同的课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拓展应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为拓展学生写作思路,可以将各个单元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纳总结和梳理出作者的主旨思想、写作思路、写作手法,作为学习参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分析文章中描述的人物、事物、事件,依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来对作文题目展开构思。确定作文标题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写作手法和创作技巧,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针对不同的课文,学生可以有不一样的发挥,对于习作的创作思路得到了很大的拓宽,写作思维逐渐被打开并变得灵活,能够从容应对各种主题各种类型的写作要求,写作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长期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都是在围绕鲁迅这个所有学生认识、熟悉但却并不全面了解的名家展开,有鲁迅的著作《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也有亲友怀念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可以以网络上一些关于鲁迅的趣事引起学生关注兴趣,告诉学生跟风说鲁迅无趣、无聊、无味是不对的,引导学生先阅读鲁迅所著的作品,感受鲁迅的“白描式”语言风格,其干净、朴素、精炼的文字,能真实再现特定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十分耐人寻味。而又从同学、朋友、亲人等多个不同角度,看到了一个活泼有趣的鲁迅。学生在不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鲁迅对于故乡、童年的眷恋和情思,鲁迅这个人的真挚、客观,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总结出鲁迅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学生带着对鲁迅其人的理解再投入鲁迅的作品之中,就能对鲁迅笔下的人物能够有更深的思考,体会到作者的深意,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多篇不同角度的文章中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写下自己眼中的鲁迅。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质量、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受重视程度正逐渐提升,阅读水平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学习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对于文章能够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理解,才能产生阅读理解的内驱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审辩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科学化、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增加小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思维深度,让学生勤于阅读、乐于思考、善于学习,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具备理解、分析、想象、总结的阅读能力,有效提升其语文阅读分析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邹佳瑶.基于核心素养下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审辩性思维培养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

[2]马占山.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读写算,2021(10):111-1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