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视域下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探析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韩梦欣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 山东 250358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工作的“纲”和“本”,是习近平总书记为解决民族问题所作出的重要论断。分析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进而阐明以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与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全面性而来;以经济基础为物质保障、政治结构为方向引领和文化认同为精神支撑而成。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保障,为描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史诗开辟新路。


关键词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问题是关乎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当代世界多民族国家面临着国际形势与国家治理的严峻挑战,深受民族问题的困扰。全球化程度加深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使得民族主义成为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热点问题。民族问题似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偷偷”的发生了某种变化,呈现出国际性的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各族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合力,成为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为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何而来、何以运用、有何价值提供方法论指导。

 

一、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处理社会问题的方法论指导,是理解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理论工具。通过深入分析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为正确处理社会系统内部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奠定方法论根基。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基础

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和复杂的整体,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的有机统一整体。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理解和系统科学最新思维成果的哲学提炼之下,是辩证思维方式现代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社会系统要素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文化要素协调作用,是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关注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更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这些矛盾的运动与解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形态等各要素的矛盾决定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变,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线性的、静态的,更是通过矛盾的不断交替和综合推动社会走向更高阶段的动态过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动态性目标。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注重分析社会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推动上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以文化为纽带,使得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协调作用,并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文化认同的协调作用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层次性、结构性的指导。

最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发展,不断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动态性目标指导。

(二)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整体性显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将56个民族视作一个民族整体,超越民族、群体、地域等差异,使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首先在经济层面,我国致力于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在政治层面,我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管理事务,充分行使民族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国家利益与各民族具体利益的制度彰显;在文化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结晶,各民族文化交融共进,形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整体;都是我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践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体性的体现。

2.经济、政治、文化协同发展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结构性彰显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结构性强调系统中经济、政治、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经济基础的变化是推动社会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文化是政治、经济发展的灵魂。通过揭示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一框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不仅仅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的结果,更是深深植根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之中。在社会系统中,经济结构是基础部分,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影响政治结构;政治结构引领方向,是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导向;文化结构是灵魂,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取向,是推进政治稳定和政策推行的思想基础。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构性彰显。

3.以各民族合力推动社会进步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主体性体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在于通过根本性社会变革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发挥各族人民的主体性,形成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合力。各族人民是社会进步与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变革的根本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必须通过对民族团结、国家认同的深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最终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人民以自身的意志、行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系统的各个环节发挥主体作用,彰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性,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主体性显现。

 

二、以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何而来

(一)根植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哲学家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入分析社会现实,把握不同社会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论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实践观在方法论上的重要体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扬弃传统社会科学理论,在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正确处理人类社会问题的方法指导,应始终坚持其指导地位。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从单一的角度来理解民族问题,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并非一蹴而就,是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过程。现实中,全球化的冲击,不同地区、民族的差异对铸牢共同体意识带来了内外部挑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渗透化、文化多元化、冲突加剧化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各民族间的和谐共处,增强民族团结,培养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系统思维要求我们从历史的、全球的整体视角看待这个问题,积极吸收借鉴相关经验,秉持开放性思维。特别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下,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民族政策、强化文化建设等多种手段,逐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民族范围内的认同

(二)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格局孕育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并随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不仅是中国历经数千年而形成的独特的民族结构,更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宝库。在新时代应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不同民族要素对于中华民族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形成民族建设合力、凝聚力,推动各族文化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文化支撑。

首先,“大一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传统。大一统思想最早可见于《春秋公羊传》,内涵扶风,包含了天下一统的高远理想、历史统一的深渊视野和文化一统的包容情怀。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的心向往、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并在历史和实践的不断延续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思想。

其次,“和合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属性。“和合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代代传承,蕴含着“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理念,强调在和谐的基础上包容差异,追求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的共同认知与归属,促进民族交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行为遵循。

(三)集聚新时代伟大成就的现实性

中国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再到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国家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保障,具有突出的现实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任务,是以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在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彰显。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在全球化与多元化背景下,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历过战乱与分裂,不断增强共同体意识才使得我们能够在困境中恢复并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意识的铸造,不仅仅是为了凝聚民族力量共同面对挑战,还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人民主体性的重要彰显。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何而成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分析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这一方法论强调从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认同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通过整体与要素的相互关系,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引领为主导、以文化铸牢其精神纽带,通过三者协调发展,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01).

[2] 孙倩倩,李欣桐.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论域[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3):94-103.

[3] 徐玮嘉.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辩证关系的三维阐释 [J]. 理论研究, 2024, (04): 41-52.

[4] 王瑞萍,乔娟. “两个结合”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的三个进路 [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4, (04): 1-10.

[5] 贺鸽,卢晓莉.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要求与实践路径——以新疆高校为例 [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24, (04): 46-55. 

[6] 冯雪红,张冰青.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探赜 [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2 (05): 1-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