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构建初中数学生命课堂的意义及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生命课堂;
正文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考试成绩是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因此,这就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能片面的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课堂灌输教学、课下题海训练,完全湮没了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在这种情况下,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量“高分低能”、学习拔尖的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现象。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片面的进行知识的教育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为以往枯燥的数学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
一、 数学生命课堂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数学生命课堂是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提出的一项新的教学概念,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教学目标,通过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实现师生间思想、情感、文化的交流、传递,从而将智育与德育进行融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的生命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的人性化,教学的手段也更加注重互动性、渗透性,而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知识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符号,而是经过学生接受与吸收,转化而成的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是支撑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助动力。由此可见,数学生命课堂的构建是对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同时通过数学生命课堂的构建,也会推动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育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数学生命课堂的构建是建立在促进学生良好个人发展基础上的,在数学的生命课堂中,教师更加的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与转化,更加关注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说,数学生命课堂的构建,更加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更加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 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初中数学生命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展现初中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是由于心理发展程度尚不成熟,仍然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通过良好、具有生命活力教学氛围的营造,来引导学生共同构建数学的生命课堂。首先,教师应及时的进行新型教学理念的学习与转变,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的贯彻。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教师还应将自己与学生的位置关系进行良好的调整,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师生间进行思维碰撞、情感沟通的平台。其次,教师还应在注重开展丰富多彩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作为一种外在的环境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内,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也才敢于、乐于进行自我意见的发表和不同意见的提出,从而有助于自身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质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能力基础。
(二)创新、改革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
在对初中数学生命课堂构建的过程中,以往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及时代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首先,教师可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应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独立的思考,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吸收、内化,形成自身的素质能力。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生命价值、实现自身的生命发展。其次,教师还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通过差异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与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绽放生命的精彩。例如,在教授代数方程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点。对于那些对数学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层次的研究课题,鼓励他们探索更多未知领域;而对于那些对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练习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信心,克服困难。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学生命课堂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或故事,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比如,在讲解函数时,可以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应用1。此外,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平台等也可以用来丰富教学内容,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数学竞赛或项目,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其综合素养。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和资源,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也是构建数学生命课堂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过于侧重于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过程性评价可以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合作能力、思维发展等方面;结果性评价则可以通过测试、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这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进步。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有效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生命课堂是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颠覆式的创新与改革,它不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更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目标,开展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基础。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通过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学模式的创新来增强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向着更加美好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让数学课堂“动”起来[J]. 汤浩.初中数学教与学,2005(07)
[2] 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 王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1)
[3] 交往互动的课堂[J]. 李海英.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