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融合视角下的综合高中课程建设创新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综合高中 课程建设 多维融合 职普融通新模式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综合高中作为职普融通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关注。课程建设作为综合高中的核心环节,其创新直接关系到职普融通育人新模式的有效实施。
二、学校体系融合:创新管理架构与资源共享机制
(一)构建协同管理新模式
打破职普教育的传统管理分界,建立“多元参与、统筹协调”的学校管理体系。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社区代表等参与学校管理决策,为学校发展规划、课程设置等提供多元视角。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学校管理平台,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教学安排、学生管理等信息共享,实现管理层面的无缝对接。
(二)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创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与社会、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资源。学校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等资源上传平台;学校内部,教师可分享教学设计、课件等教学成果。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在线体验不同职业场景,拓展学习空间。
三、课程融合:创新课程设计理念与衔接方式
(一)设计融合式基础课程
以项目式学习为驱动,设计融合传统文化、科学素养、职业技能的基础课程。例如,在语文课程中融入工匠故事、职场文化等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情感;在数学课程中结合职业场景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构建基于职业兴趣的衔接课程体系
摒弃传统的职普分离课程设置,以学生职业兴趣为起点,设计多元化衔接课程。初中阶段开展职业启蒙与学术探索课程,高中阶段根据学生兴趣分为职业强化、学术深造和跨界融合三个方向。各方向课程相互衔接,学生可在学业过程中灵活转换。
四、师资融合:创新教师培养与合作机制
(一)实施“双元”教师培养模式
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理念贯穿于教师培养全过程。高校与职业院校、企业合作,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培养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实践技能进行教学。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二)建立教师合作交流平台
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合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教学心得、开发合作课程。例如,开展“双师型”教师与普通高中教师的合作备课活动,共同设计融合性课程方案。
五、学生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
(一)推行“学徒制 + 学分制”培养模式
结合学徒制的企业实践特色和学分制的灵活性优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路径。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学习,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和学校课程标准,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课程学习获取学分,实现学习与企业就业的衔接。
(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成绩、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多个维度。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学习、职业实践中的表现;终结性评价结合职普通用的学业水平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结果。例如,学生参与企业创新项目的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六、育训融合:创新培训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一)学生层面育训融合
1.课程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参与校内实训项目综合高中应设置丰富的校内实训课程,使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例如,在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可参与校园农场的种植、养殖实践,掌握农作物生长周期及病虫害防治方法。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可通过编程竞赛或软件开发项目提升技能。
参加企业实习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根据职业兴趣和专业方向,学生可到相关企业实习。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参与互联网企业的项目开发,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流程;农业专业的学生可在农企实习,学习现代农业管理技巧。
2.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
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通过竞赛,学生不仅能深化专业知识,还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机器人大赛展示其设计与制造能力。
3.开展职业体验与社会实践活动
职业体验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职业体验活动,走进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工作场所,亲身体验各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这有助于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有更清晰地认识。
(二)教师层面
提升自身育训能力教师需参加专业培训和进修,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例如,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企业实践锻炼等,让教师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将前沿知识融入教学。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仿真教学、在线课程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和形式。
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了解企业需求。此外,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开发课程,确保课程内容符合企业实际需求。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结合职业技能考核,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标准制定考核内容,确保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七、结论
综合高中课程建设的创新在于打破职普壁垒,通过学校体系融合、课程融合、师资融合、学生融合和育训融合等多维创新举措,打造职普融通育人新模式。这种新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创新综合高中课程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03): 67 - 72.
[2] 张健. 数字化时代综合高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3] 王丽. 项目式学习在综合高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05): 112 - 117.
[4] 刘艳. 基于职业兴趣的综合高中课程衔接体系构建与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 2022(02): 34 - 39.
[5] 陈华. “双元”教师培养模式在综合高中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应用探索[J]. 教育与职业, 2020(12): 3 - 7.
[6] 赵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师合作交流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7] 李明. “学徒制 + 学分制”培养模式在综合高中学生培养中的实践与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 2022(04): 56 - 60.
[8] 孙晓燕. 综合高中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教育评价与测量(下旬刊), 2021(06): 3 - 7.
[9] 张辉. 一体化职业培训体系在综合高中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11): 25 - 30.
[10] 刘静. 多功能实践基地建设对综合高中育训融合的作用及实现路径研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03): 89 - 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