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减负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背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双减”要求教师以减负增效为准则,主动回归教学正轨,探索新的教学路径。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教学评一体化符合“双减”提出的教学要求,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活力,协调和平衡教、学、评三者的关系,积极打造立体课堂[1]。在全新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中,学生的求知欲更足,对数学学习比较上心,能够深入感知问题情境,经历数学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真正实现轻松上阵和深度学习。
一、“双减”与教学评一体化
“双减”以减负为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确保学生轻松上阵,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教学评一体化则旨在紧密衔接教师“教”、学生“学”和教学评价,立足于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有机教学整体,保障最佳的教学质量,实现高品质育人和高效率教学。在基于“双减”组织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时,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全新的风貌。学生对数学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主动跟上课堂教学节奏,在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中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出色解决数学问题,实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和事半功倍。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意义
首先,有助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一体化模式高度关注教、学、评的完美融合、互相支撑和互相促进。教师秉承减负增效的教育准则科学设计教学方案,综合考量多个教学评价指标,驱动学生分析数学知识原理。在教师的耐心指导和中肯评价下,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迅速提升。
其次,有助于打造多维互动课堂。在基于“双减”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时,教师扮演学习顾问的角色,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结合,设置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协作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氛围越来越活跃,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更加民主和亲近。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一)深度剖析教材,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在基于“双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应理顺教学思路,从定位教学目标着手,用可落地、可执行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评一体化工作,着力打造高效品质课堂。其中教材剖析是前提,教师首先应理性分析教材的线索作用和导向作用,提炼教材关键知识点,为教学工作、学生学习和评价工作做好准备及铺垫,顺利实现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2]。比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应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理性分析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深度研读教材内容,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结合教材不难看出,该知识板块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学生需要掌握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深度分析和综合对比平行四边形、常见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自主测量和计算不同图形的边、高以及周长,能够正确识别常见的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物品,利用单元知识分析数学问题。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站在教学评一体化视角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理性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二)聚焦课堂教学,高效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教”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实现“双减”的关键。教师应高度关注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优化教学模式,高效开展系列教学活动,着力打造立体课堂,真正实现减负增效。首先,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先导,理性分析学生认知期待、思维习惯以及学习诉求,灵活调整教学节奏,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比如在“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认真填写部位名称。在强化学生知识印象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测量具体数据,计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周长及面积。在课堂结束之初,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物品,测量不同物品的高和长,计算物品的面积和周长。借此机会开拓学生视野,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强化学生知识印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主体意识,真正实现教、学、评深度融合,确保“双减”能够顺利落地。
(三)坚持目标导向,明确具体评价标准
在主动响应“双减”号召,着力打造立体课堂时,教师应始终坚持目标导向,确保教学工作、学生学习和教学评价都能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其中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首先应意识到教学评价对实现减负增效以及打造立体课堂的重要作用,用过程性评价取代结果性评价,强化学生对个人闪光点以及短板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补短[3]。这里仍然以“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为例,在明确作为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结合“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科学选定评价标准,利用电子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以及长方形花坛,给出花坛长与宽数据,引导学生自主计算。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分析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以及长方形基础知识的理解,综合考量学生实践能力,抓住学生薄弱之处,在精准评价的同时调整教学思路。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会了什么”、“学什么”、“知识短板”和“如何弥补”等问题开展反思总结评价活动,将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通过教学评价反馈基本学情,驱动学生探索高阶知识,实现教学、学习和评价的无缝衔接,打造一体化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轻松上阵。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基于“双减”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活动时,数学教师应将教师“教”、学生“学”和教学评价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课堂,实现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其中教材剖析是关键,教师应抓住教学重难点,理性分析教材编排特征以及编者意图,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结合学科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评价标准。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取得新的突破,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奥秘,享受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杨晶晶.“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探究[C]//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二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坛”论文集(专题3).2023.
[2] 高迪.教学评一体化视野下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 2024.
[3] 李伟业.“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究[J]. 2023(5):73-75.DOI:10.3969/j.issn.1009-0703.2023.05.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