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刘昆

武汉光谷职业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供高校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出路也变得更为个性化和多元化,当下创新创业也成为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就业途径。创新创业类课程在当前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部分,并引起重视。基于此,本文将探讨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路径。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创新路径

正文


前言:

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融入社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自开展以来已经有了一定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应当严格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完善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实习实践训练获得相应的经验。

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意义

(一)提高创业精神,增强就业能力

创新创业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需要勇于冒险和承担责任的精神,而创新则需要不断追求新的想法和方法。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学生可以培养出敢于尝试、乐于挑战的品质,培养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这些品质和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非常关键。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备创业精神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主动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

(二)强化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渠道

创新创业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渠道。传统的就业观念往往局限于寻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而创新创业类课程可以让学生看到创业的机会和优势。通过培养创业意识,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面对就业问题,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就业渠道,而是敢于创造自己的职业道路。创业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可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夯实创业技能,开创理想人生

创新创业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创业技能,开创理想人生。创业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包括市场调研、商业计划编写、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这些必备的创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此外,创新创业类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发掘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需要这些综合能力的支持。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培养,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开创理想的人生。

 

二、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现状

(一)难以针对具体专业开展差异教学

尽管国家层面拔高并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层次与办学高度,但仍有部分高校在具体性的落实工作开展阶段存在许多困难。虽然高校普遍对于创新创业类课程作出充分关注,但却忽视了对于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方案设计,从而导致所有院系专业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都采用相同培养方案,课程教学针对性难以实现有效提升。

(二)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师教学经验缺失

部分高校在近年来采用推出人才吸纳政策的方式,引进并招揽海内外范围的优秀师资,从而迅速提升院校师资团队水平的整体性提升。然而,部分教师尽管在自身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并普遍获取了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但其对于自身专业的理论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够做到科学融合与充分把握。同时,创新创业类课程所存在的创新性与实效性特征,也致使现有的教师团队难以紧随时代发展转变自身理念,进而导致高校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缺失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问题。

(三)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脱节实践情况

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开设,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充分提升学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能力。然而,当前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开展范围大都局限于高校内部,开展形式也都以情境分析、案例教学为主,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及生产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出现。

三、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路径

(一)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为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创业导师讲座等,向学生宣传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案例库,向学生展示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以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勇气。还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这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可以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培训和资金支持等服务,帮助学生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高校还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实际案例和创新创业工具,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当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这些竞赛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同时,高校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制度,给予优秀创业者和项目资助,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二)创新创业类课程阶段性改革

首先,分析阶段是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开端,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需要对市场及产品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行服务创新或产品创新。在完成分析阶段后,学生需要根据目标进行设计计划。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计划进行相应的指导,与学生共同完成计划的风险评估,向学生讲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编写教案,向学生传授对其创新创业计划有帮助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技能的提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实训室还原真实场景,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模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保证评价的多元化。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提高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优秀的师资团队,因此,打造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尤为重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可以更加有效的提升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可以鼓励多学科有兴趣的教师来参与到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并且给参与教学的老师提供多种培训机会,使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学校还可以大力和校外企业与专家联合,聘请知名专家来校内开展创新创业研讨会和讲座、沙龙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还应积极鼓励教师实际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来接触创新创业教育,而是通过实际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形式来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与经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以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存在的问题为基准,通过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开展质量。学校应当大力引入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为课程的开展做好十足的保障。教师在开展课程时,也应当制定符合学生计划方向的教学环节,防止教学与实际脱节,从根本上保障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日后就业开拓一条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潘柏.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涵、困境与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75-82.   

[2] 李华东,谢虎,蒋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高校院系创新创业教育治理体系的角度[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06):46-50.   

[3]  彭晗,上官林建,袁柯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 (01):58-64.

[4]  张凤娟,潘锦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范式变迁及其嬗变逻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5):151-1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