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创新思维;教学策略;教育改革
正文
当前,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单一学科知识已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不仅承载着语言能力培养的任务,还应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平台。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多局限于教材内容,较少涉及跨学科知识,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对固化,创新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将语文学科与科学、数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多维度的知识背景下思考和表达,有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概念及内涵
跨学科融合教学(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引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实现知识的联动与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融合不仅意味着在课文教学中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还包括在阅读理解、作文写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借鉴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例如,在《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气象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云彩变化的科学原理,提高其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语文不再是孤立的语言学习,而成为理解世界的综合载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创新思维能力(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是指个体能够打破常规,以新的方式思考问题并提出独特见解的能力。在教育学研究中,创新思维主要包括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流畅性(Fluency)指个体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不同的想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想象不同动物寻找亲人的方式,锻炼思维的广度。变通性(Flexibility)指个体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独创性(Originality)指个体能够创造新颖、独特的观点,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跨学科融合教学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在跨学科语文教学中,可通过项目式学习(PBL)让学生结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认为个体在语言、数学、空间、音乐等方面的智能存在差异,跨学科融合教学能调动不同类型的智能。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语文教学可结合科学实验促进抽象思维。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多学科内容的引入,使学生在丰富的知识背景下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可以引入物理学知识,探讨风速和箭的射程关系,使学生理解科学原理与历史事件的关联;在学习《小溪流的歌》时,结合生态环境知识,探讨水资源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跨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问题,提高综合分析能力[1]。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围绕“我的家乡”主题,结合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研究报告,并撰写家乡发展故事。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料,编写一篇以家乡为主题的导游词,并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导游讲解[2]。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制作家乡手绘地图,并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地方。
问题导向教学以现实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司马光》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是司马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救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科学知识提出其他可行的救援方案,如用木棍撬缸、找成年人求助等,以此锻炼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在学习《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铁罐和陶罐的争论说明了什么?如果你是陶罐,你会怎么反驳?”让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如何相互尊重,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观点,提高其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打造小学语文课堂,必须优先解决“谁来驱动”“驱动什么”的关键性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借由各类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重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应用[3]。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设计“天气预报员”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气象知识,撰写一份天气预报稿,并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播报。学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云层如何影响天气变化,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例如,可以让学生描述“如果天空布满卷积云,可能会带来什么天气?”此外,在学习《小马过河》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续写故事”任务,让学生从小马的角度改写故事结局,如“如果小马遇到了其他动物,它会怎么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同时加强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理解。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等环节,设置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以过程性评价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创意写作评分标准”,从想象力、逻辑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此外,多元评价方式(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可以结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以“写作表现+口头表达+小组协作”的方式考量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听听,秋的声音》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诗歌)表达自己对秋天声音的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创作诗歌、用乐器模拟秋天的声音或绘制秋天的景象来展示学习成果,并进行多维度评价。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深入感知语言表达的魅力,还能促进他们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结: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能够在多学科知识的交融中拓宽思维视野,提升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构建跨学科的教学内容体系、采用项目式学习与问题导向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以及优化多元评价体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邵丽青.论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J].新教师,2024,(09):77-78.
[2]庞玉梅.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上),2024,(11):62-64.
[3]张忠生.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3,(19):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