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优化路径
摘要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途径优化
正文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正逐步迈向数字化、智能化,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下逐渐显露出滞后性,难以适应当前高职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职业发展导向。因此,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提升管理效率,也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必要性、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展开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
2.1 顺应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势
职业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信息化步伐。教育部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模式,也能促进管理方式的创新,使学生管理更加精准、高效、智能化。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2.2 适应高职学生群体特点和成长需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实践能力较强,职业发展需求突出,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高职学生个性化特征明显,成长需求多元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难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信息化手段能够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为不同学生群体量身定制管理方案,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此外,信息化技术还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管理与服务。
2.3 提升管理服务效率和育人实效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往往存在事务性工作繁重、管理方式单一、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例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生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学生信息的智能分析,精准识别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信息化手段还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活动,提高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实现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
3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3.1 管理理念滞后,信息化意识不强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依赖人工管理和经验决策,信息化理念尚未深入人心。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仍持观望态度,认为传统方式更为稳妥,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积极性不高。这种理念的滞后,使得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管理工作仍以事务性、被动性为主,缺乏前瞻性和数据支持。同时,一些院校虽然建设了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系统功能单一、数据未能有效整合,导致信息化管理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提升管理效率。
3.2 实践育人缺乏系统设计,资源整合水平较低
高职院校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但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实践育人的系统设计相对薄弱,管理工作与学生职业发展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目前,部分院校的实践育人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实习、社会实践阶段,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动态管理,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成长需求。同时,校内外管理资源的整合度较低,企业、社会组织、校友资源等外部支持未能形成系统化协作,导致学生实践机会有限,育人效果不够显著。
3.3 管理模式单一,个性化服务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长期以来以行政事务管理为主,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与个性化服务。目前,许多院校仍然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以统一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而忽视了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个体差异。尤其在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创业扶持等方面,管理模式较为传统,难以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
4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路径
4.1 立足高职教育特色,更新学生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学生管理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高职院校在管理理念上进行革新,摒弃传统的“管控式”管理模式,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式”管理模式。管理者需要加强信息化意识,将数字技术作为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管理的精准度和科学性。同时,应当强调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动态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职业发展路径及实习就业状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成长需求和社交习惯都在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带来的管理挑战,主动调整管理思维,以更灵活、多元的方式满足学生需求,提升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更新管理理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也能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4.2 整合管理资源,丰富管理平台个性化功能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不再是单一部门的职责,而需要全校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当前,许多院校的学生管理数据分散在学工、教务、就业等不同部门,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管理效率低下。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打破部门间的壁垒,整合各类管理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精准化管理。例如,可以建设一体化的学生成长档案系统,将学生的课程学习、实习经历、技能考核、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数据进行整合,使管理者能够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管理平台还应具备个性化功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如就业推荐、学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提升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人性化水平。同时,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问答系统和自动预警系统,提高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便捷、高效的管理服务。
4.3 创新服务方式,构建“互联网+”学生管理新生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构建更加高效、便捷、互动性强的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为其提供精准化的管理与服务。例如,可以开发移动端管理平台,实现在线请假、宿舍管理、学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提高管理的便捷性和服务质量。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智能终端设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增强师生互动,提高管理工作的参与度。
“互联网+”技术还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例如通过短视频、在线讲座、互动论坛等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碎片化时间中接受管理与引导。在创新管理方式的同时,还应注意信息安全问题,确保学生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构建一个安全、智能、高效的学生管理生态系统,使信息化真正成为提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动力。
5 结语
由此可见,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通过更新管理理念、整合管理资源、创新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应持续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智能化管理体系,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人性化,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俞如楠.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2025(2):139-143.
[2]李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研究[J].风采童装,2025(1):259-261.
[3]姚明帅,孙超,董芝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探究[J].科技风,2025(3):86-88.
作者简介:姓名:赵盼亚,性别:男,出生:1990年4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学生管理、思政、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