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程松高 刘亮

贵州航天工业学校 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摘要

本文基于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聚焦中职装备制造类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探讨了中职装备制造类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价值、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文章指出,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专业技能与思政素养的融合,并培养工匠精神。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思政与专业融合不足、人才培养价值引领虚化、弱化、师资思政能力薄弱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明确目标导向、强化师资培训、深挖思政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及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旨在构建“三气铸匠”三位一体的育人范式,为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思政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实践参考,为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高技能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装备制造类专业群;课程思政;工匠精神;教学改革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推进,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装备制造类专业作为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领域,亟需通过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与“技能成才”的有机统一。然而,当前中职装备制造类专业群的思政教育仍存在形式化、碎片化等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践案例,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为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与思想境界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二、课程思政在装备制造类专业中的核心价值

1.塑造职业价值观,筑牢思想根基

中职培养的是具有高技能的人才,市场需求量大、就业率高,但中职生在在工作岗位上,普遍出现就业稳定性差、频繁离职换岗、人文素质不高、技能掌握不够扎实、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现象,[1]笔者分析中职生就业过程中出现问题根源在于价值观教育的缺失。课程思政通过融入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装备制造行业在“中国智造”中的战略意义,增强职业使命感。建立“大国工匠成长档案”“黔山铸魂:三线建设与校史中的大国工匠”活页教材,引导学生在攻克零部件工艺难题中坚定“小岗位承载大使命”,锚定为谁而学的职业信仰。

2.促进专业与思政的协同育人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过于抽象、枯燥,学生的学习也只停留在表面上,学习效果、满意度并不高,[1]中职生正处在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身心可塑性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通过构建校中厂实景育人场景,设置“工匠精神践行”,在任务中植入“产品标准、职业操守、责任担当”等践行工匠精神,推动学生从“单一任务完成者”向“职业价值观捍卫者”蜕变,促进专业与思政的协同育人。

3.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中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群体,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们通常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但同时也是中考分流中被“筛选下来”的一个群体,缺少学习的动力、热情以及目标。然而,智能制造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精益态度提出更高要求。新时代工匠精神,彰显的是对工作抱有的坚定信念,是一种追求极致、精雕细琢的工作态度。它不仅是驱动科技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更是保障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促使他们持续学习、不断尝试和勇于创新,进而持续提升自身能力,向着卓越迈进,增强他们对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的理解与认知

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突出,融合深度不足

目前,部分装备制造类专业思政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与专业课程的专业实训、岗位实践关联性弱,导致思政与技能培养割裂。同时思政课程的单调性、枯燥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

2.思政元素挖掘表层化,案例鲜活性不足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程度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当前,部分课程在思政元素挖掘方面存在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任课教师只是生搬硬套地将专业课中所涉及到的思政元素进行讲授,缺乏对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依赖教材固有内容,缺乏本土化、行业化案例,未结合区域产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3.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短板明显

部分专业教师在素质能力提升时,仅侧重于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思政素养方面有所欠缺,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不足。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停留在“政治说教”层面,缺乏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的设计能力。

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问题分析

1.思政教育目标不明确

部分装备制造类专业在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往往不够明确,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指导思路。因此,思政课的效果也往往不够理想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根本原因是思政教育观念出现了偏差,认为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仅仅传授一些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其更深层面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使得思政教育内容无法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效结合,难以产生协同效应。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装备制造类专业的思政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具体表现为:学校的岗课融合性不强,很多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对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未能充分与专业实训场地、企业实习环境等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时,难以将其与未来的职业场景、工作实践相联系,思政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相互脱节,学生无法深刻体会思政教育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很难实现学生对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中职学校对机电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完整、合理,但对各门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测评当前尚不完善,缺乏有效、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3]。一是评价指标单一:只是简单的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课程成绩作为课程思政的成绩,不能有效的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限制了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二是评价方法单一:课程思政的评价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课程成绩为主,存在评价方法单一的问题。这导致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三是是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 系、评价主体构成、评价结果使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方面仍未达成共识,也尚未形成合理性的规章制度,极大地制约了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开展。

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进策略

1.构建“三气铸匠”的思政育人范式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具体表现为:一是立志气,通过建立“大国工匠成长档案”“黔山铸魂:三线建设与校史中的大国工匠”活页教材,引导学生在攻克零部件工艺难题中坚定“小岗位承载大使命”,锚定为谁而学的职业信仰。二是强骨气,构建校中厂实景育人场景,设置“工匠精神践行分”,在任务中植入“产品标准、职业操守、责任担当”等践行工匠精神,推动学生从“单一任务完成者”向“职业价值观捍卫者”蜕变,锻造何以立身的职业品格。三增底气,设立“生产任务项目化工作组”,发布企业真实技术需求清单,学生团队在教师与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生产任务项目化全流程、研发实训装置、优化技能训练等。夯实凭何卓越的职业能力。

通过“三气铸匠”的育人范式,培养出“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手中有绝活”的新时代黔匠,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技术技能人才。


2.实施“双师联动”师资培养计划

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双师联动”师资培养计划。具体策略为:一是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工作坊,积极邀请思政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协同备课,借助双方的专业优势,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中。二是通过校企联动聘请行业劳模、技术能手担任校外导师,以“工匠课堂”的形式分享他们的职业成长经历,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来自一线的真实案例和宝贵经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吸引力。三是把思政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评优、职称评审指标,以此激发教师参与思政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促使教师更积极主动地提升思政教学水平,全方位助力“双师联动”师资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

3.开发“三层次”思政资源库

为充分满足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开发“三层次”思政资源库。“基础层”聚焦于整合教材里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就能接触到思政内容,筑牢思想根基。“拓展层”则深入挖掘区域红色资源,建立“大国工匠成长档案”“黔山铸魂:三线建设与校史中的大国工匠”等活页教材,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思政教育素材,使思政教育与地方特色和行业实际紧密相连。“创新层”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思政+技能”实训场景,模拟智能工厂中的环保责任实践,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现思政教育与技能培养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政素养。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资源库开发,形成全面且富有层次的思政教育资源体系。

4.推行“四融合”教学模式

深度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推行“四融合”教学模式。一是岗课融合,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发布企业真实技术需求清单,完成生产任务项目化全流程,让学生所学内容紧密贴合实际工作,实现技能与岗位的无缝衔接。二是赛教融合,“工匠精神践行分”融入技能竞赛评分标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精神。三是虚实融合,借助AR/VR技术再现“大国重器”研发历程,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增强思政教育沉浸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科技力量与民族精神。四是校企融合,构建校中厂实景育人场景,全真复刻企业生产线,实施“车间授课、产品考核、师徒共研”,并按照企业产品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实训作品,实现“教学标准=生产标准”“实训作品=企业产品”。通过这四种融合方式的协同推进,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5.完善“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政素养和职业素养,为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具体策略为:一是过程性评价,注重记录学生在团队合作、创新实践中的表现。持续跟踪学生在日常学习项目、小组作业中的协作能力、沟通技巧以及创新思维的展现,捕捉他们在动态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与进步轨迹。二是成果性评价,通过项目答辩、技能竞赛等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以及在竞争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以直观的成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三是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入学与毕业时的价值观变化,采用量表测评的方式,分析学生在思政教育影响下思想观念的成长与转变,衡量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作用。通过将这三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明确各自占比,全方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让评价结果更具参考价值,为教学改进与学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结论

课程思政是实现“德技并修”的关键抓手。通过目标重构、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及评价改革,可有效破解当前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构建动态化、精准化的育人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罗丽.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中国机械,2024,(23):155-158.

[2]张惜君,周琦.课程思政参与中职机电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时代汽车,2022,(17):52-54.

[3]陈梨芳.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4,22(03):80-84.

作者简介:程松高(1991-06),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安徽桐城,职称: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职机电技术应用。

姓名:刘亮(1982-1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绵阳,职称:高级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职数控技术应用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