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足课堂创新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诗词素养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段宁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教研室 056003

摘要

本文基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上创新开展古诗教学和学生诗词素养培养进行的尝试与探索,简要阐述构建诗词文化坐标、诗词语言的当代活化、诗词创作的阶梯启蒙、诗词创作的阶梯启蒙等古诗教学及学生诗词素养培养的四维创新体系,创新实践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新范式。


关键词

创新 古诗教学 素养培养

正文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蕴涵着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华文化对世界的理解及艺术呈现,凝聚着先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楚辞》的“路漫漫其修远兮,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从婉约词韵到豪放词风,古诗词构建起中华文明独特的美学体系。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力开展古诗词诵读,培养学生诗词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修养自我身心,使中华文化的精神传统源源不断地内化到我们的精神世界。这将会影响一代人甚至以后的几代人真正使中国人站在五千年来文化历史巨人的肩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让青少年真正理解这份文化瑰宝,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在课堂上创新开展古诗教学和诵读进行了尝试与探索,系统阐述古诗教学的四维创新体系,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新范式以与同仁交流。

一、溯源式拓展阅读:构建诗词文化坐标系

(一)群文阅读的立体建构

中国古诗词就如沧海课文选学诗也只是一粟。传统古诗教学往往孤立解析单篇作品,难以展现诗词发展的历史脉络。教师应该把课文上的古诗当做是“抛砖引玉”。每次古诗教学,我都会在精讲精学古诗的基础上出示几首同作者的或者同类的古诗词并指导学生阅读。笔者采用1+X群文阅读模式,即以教材选诗为核心,辐射式拓展相关作品。如教学《赠汪伦》时,不仅解析李白的创作特色,更引入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王实甫《西厢记》等不同时期的送别诗。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发现:盛唐送别诗多显豁达(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宋代则渐趋婉约(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元代戏曲中的离别更显生活气息(如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这种历时性比较,使学生直观感受诗歌风格的演变轨迹。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送别类别的古诗词古时有许多描写友人离别的诗和词有映衬送别时心情的有劝酒的有借赞誉来劝慰友人的还有用夸张手法来表现离别之痛的请同学们边阅读边体会。

(二)互文性解读的深度开掘

在《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自然意象的千年对话”专题:从《诗经》“采采芣苢”到陶渊明“种豆南山下”,从白居易“野火烧不尽”到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构建草木意象的审美谱系。学生通过制作“意象年表”,理解“草”如何从自然物象升华为坚韧品格的象征。这种互文性阅读打破单篇局限,使古诗词教学成为文化基因的解码过程。

二、创造性转化实践:诗词语言的当代活化

(一)情境化写作训练

在深度学习《赠汪伦》后,笔者创设“现代送别”写作情境:在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诗句并有感情地朗诵后我出示了例句:阿亮拿出一袋热乎乎的巧克力牛奶放到我那冻裂的手里又把那柔软温暖的羽绒服披在我身上这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阿亮送我情”啊!然后,我让学生回忆与自己有深厚交往的小伙伴依照例句写一段话要求学生运用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比喻范式,描写当代友情故事。有学生写道:地铁闸门缓缓关闭,小雨隔着玻璃比划爱心手势,这幕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小雨送我情”。这种跨时空的创意表达,使古典修辞焕发现代活力。同时,运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拉近了学生与诗词的关系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诗词兴趣和动力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诗词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诗词

(二)诗词微剧本创作

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蓝本,开展杜甫的一天”剧本创作活动。学生需结合历史背景,用现代语言重构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场景。某小组创作了穿越剧:当代少年通过VR技术见证杜甫听闻捷报时的狂喜,在古今对话中理解家国情怀。这种创造性转化使古诗词教学突破文字层面,进入情感共鸣维度。

三、多模态教学法:激活诗词审美体验

(一)形体戏剧教学

借鉴教育戏剧理论,开发“诗词身体词典”。小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如果学习古诗词时教学生边诵诗边用形体语言来表演,学生感觉新奇、有趣,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甚至会使学生铭记终生。在《草》的教学中,我教学生以“眼看远处,两手臂从胸前向两边展开”来表演诗句“离离原上草”“蹲到桌下然后手臂上举站起”来表演诗句“一岁一枯荣”。精心设计阶梯式表演体系:初级层次通过离离原上草”的肢体延展感知空间意象;中级层次用一岁一枯荣”的蹲起动作体验时间循环;高级层次则分组编排微型诗剧,用集体造型展现野火烧不尽”的生命力。这种具身认知模式,使抽象诗意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身体记忆。

(二)音乐跨界融合

构建古诗吟唱三重奏”体系:第一乐章还原古调利用《白石道人歌曲》等古谱资源再现唐宋吟诵第二乐章经典新编,将《赠汪伦》和《别董大》填入《送别》曲调并指导学生左手背后右手展折扇边表演边唱。教学生把古诗词填到与之相符的曲子上来创新教学形式使学生感觉新鲜异常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以此切入点,让学生欣赏并感受赠汪伦》和《别董大》诗句的朋友送别情谊。感受唐诗的情感,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描述古诗词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配上同题材同情感的曲子把诗句唱出来,就会使学生较为轻松地理解诗句的情感、深刻感受诗人与友人间之情谊和送别之情。第三乐章自由创作,鼓励学生为《静夜思》谱写RAP旋律。在跨艺术形式的碰撞中,学生发现诗乐同源的美学本质,某学生在学习笔记中写道:当李白的诗句遇见电子音乐,我忽然懂了什么是俱怀逸兴壮思飞

四、仿创式写作训练:诗词创作的阶梯启蒙

(一)设计三步成诗训练法,训练梯度仿写体系

第一步集句成诗指导学生从课文《三峡之秋》中提炼夕阳挂山峰等词句进行重组

三峡暝景

夕阳挂山峰峡中起雾青壁影江心拥江若小溪明

第二步补白创作诗词提供“月朦胧,山如墨”的起句,续写三峡夜景

三峡夜月

朦胧山如墨。月光如瀑凌空降月光似锦挂天上

第三步自由填教给学生古诗押韵之法指导学生把课文中描写三峡下午景色和夜景的语句提炼后参照《念奴娇》《如梦令》格式创作如梦令·三峡之夜《念奴娇·三峡秋之午》虽然不够工整但也有几分“姿色”。

如梦令·三峡之夜

昨夜火映红晕长江眨眼欲睡。兴尽晚回舟,划开一条光路。争渡争渡惊醒渔火灯影。

念奴娇·三峡秋之午

群峰披金光跳跃。江如金鳞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激荡跳跃光辉投向峭壁。波光荡漾充满秋热烈。三峡如画一江尽是壮丽。

这种渐进式训练消解创作畏难情绪,某学生仿作《如梦令·课间》写道:“常记走廊日暮,欢笑不知归路。兴尽跑回屋,误入老师办公室。知否?知否?应是作业迟交。

(二)数字创作工坊

利用AI辅助创作平台,开展“古诗词新编项目式学习。学生先输入课文关键词生成诗意画面,再结合VR虚拟场景进行沉浸式创作。在《钱塘湖春行》教学中,学生通过数字沙盘重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观,继而创作出《数字春行图》:二维码点缀花丛,无人机掠过云端。扫码识得莺燕语,AR导航觅春踪。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培养出数字原住独特的诗学感知。

教学成效评估显示:实验班学生在诗词理解深度、文化认同度、创作积极性等维度较对照班提升显著。但研究也暴露出仿写模式化、表演形式化等问题。未来将引入脑电技术监测诗意理解过程,构建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正如笔者的教学札记所述:当孩子们用街舞诠释《将进酒》,用短视频演绎《竹枝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更是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

古诗教学创新是场永无止境的探索,需要教育工作者既做传统文化的守夜人,又当现代教育的点灯者。通过构建文化溯源-当代转化-多维体验-创作输出的教学闭环,我们正在培育具有古典情怀与现代视野的新时代少年。当这些少年终将长成文化传播的使者,五千年的诗歌长河必将在他们手中继续奔涌奏响中华文明新的乐章。

我以我行荐同仁,且教桃李习诗文。江山代有才人出,击掌欢欣华夏春。拙劣仿诗一首,以表我之心愿,也算是本文的收笔。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  . 词乐曲唱.人民音乐出版社[M].1995.

[3]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教育科学出版社[M].20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