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融合的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以艺术专业为切入点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凤

江西省吉安市 吉安文艺学校 343000

摘要

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特别是针对艺术专业的中职学生,如何通过课程融合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课程融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将语文与艺术专业课程有效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为艺术类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中职教育;语文教学;课程融合;艺术专业;教学质量提升

正文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变化,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特别是艺术专业的语文教学,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掌握,更应关注语言艺术的理解与创作。艺术专业课程和语文课程的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拓展其艺术审美、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研究如何通过课程融合提升艺术专业中职生的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融合的概念与意义

2.1 课程融合的概念

课程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学科间的互动与互补。课程融合并不简单地将多个学科的内容叠加,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课程融合的核心是将语文与艺术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其专业能力。

2.2 课程融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课程融合能够突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学习,而是与艺术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学习模式。例如,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学习舞蹈剧目、影视等艺术课程时,可以通过语文课中的文学赏析、诗词朗诵等内容来增强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而在语文课的写作训练中,也可以结合艺术创作的技巧与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3 课程融合的意义

对于艺术专业的中职生来说,课程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其语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语文教学在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课程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文化鉴赏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具备更高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

三、艺术专业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3.1 艺术专业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艺术专业的中职生在学习语文时,通常具有较强的艺术兴趣和表现欲望,但他们在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由于艺术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在理论学习上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使得他们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因此,如何通过课程融合弥补这一不足,成为提升艺术专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3.2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许多语文教师过于强调语言的基础知识,而忽视了与艺术专业课程的融合。例如,教师往往专注于语文知识的灌输,而缺乏与艺术专业相关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生动性和互动性。此外,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创新和实践性,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课程融合面临的挑战

课程融合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课程安排以及学生的需求差异上。首先,很多语文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难以快速转变为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单一学科的知识点,缺乏跨学科融合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艺术专业课程本身就较为繁重,艺术实践活动的时间往往占据了大量的课时,导致语文教学的时间安排不足,无法充分与艺术课程融合。例如,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艺术作品创作,然而在这过程中,他们缺少语文知识的指导,如如何用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艺术作品、如何从文学角度分析艺术作品的内涵等。最后,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艺术兴趣差异较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实现课程的有效融合。

四、基于课程融合的艺术专业语文教学模式构建

4.1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艺术专业语文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时,可以结合舞蹈剧目课程中的表演技巧,帮助学生从表演的角度理解诗文的情感与意境。以《桃花源记》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诗文中的节奏感和情感起伏,同时通过舞蹈剧目演绎,展现桃花源的美好与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提升其语言表现能力。在课堂外,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诗词朗诵会、剧本创作等实践活动,增强其语文学习的实际体验,使语文知识在艺术创作中得以应用,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4.2 跨学科教学的设计

跨学科教学能够有效促进艺术专业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在艺术专业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现代诗歌时,教师可以将诗歌的创作与音乐课程相结合,通过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分析,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更好地体验其情感表达。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通过与音乐教师合作,将诗歌的旋律和节奏与其情感结合,通过音乐来更深刻地感受诗中的离愁别绪。此外,在学习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美术课程,通过欣赏相关的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散文作品的意境,提升其艺术感知力。通过跨学科教学的设计,学生能够从多维度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4.3 项目式学习的应用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艺术专业的语文教学。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实际任务,激励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例如,在舞蹈剧目创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编写剧本,探讨人物对白的设计、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提升对语言的艺术感知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不仅能提升语文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协作与创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展示性的任务,如组织一场艺术作品展览或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语文能力与艺术创作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

五、结论

基于课程融合的艺术专业语文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将语文与艺术专业课程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提升艺术创作和表现能力。然而,课程融合的实施仍面临许多挑战,如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和学生需求的差异等。未来的教学改革应更加注重跨学科的整合,推动语文教学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中职艺术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永珏,丁锦宏.课程思政理念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J].汉字文化,2024,(23):136-138.

[2] 岳崇松.中职语文教学融合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9):84.

[3] 罗晓雨,黄轶,彭茂辉.中职语文教学融合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2,(15):29-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