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正文
引言: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政策的实施,教育政策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即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模式。近年来,教育界对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融入核心素养进行了广泛探讨。研究表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教学模式,如“引导—发现”模式、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以及基于问题导向的课堂模式。
一、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其具体内容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大方面。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2]。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一)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核心素养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过于侧重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包括逻辑推理、数学建模、问题解决、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多个方面,它们是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过分强调知识记忆而非能力培养,导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他们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教学方法的僵化是另一个显著问题。一些教师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法,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缺乏互动、探究和实践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感。
(三)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一刀切”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基础、兴趣偏好、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然而,部分教师忽视了这种多样性,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导致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节奏而失去信心,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因缺乏挑战而感到无聊。这种“一刀切”的教学策略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限制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3]。
(四)缺乏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脱节
数学教学不应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现实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机会,学生难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难以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魅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仅削弱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和数学兴趣的培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以素养目标为导向,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际问题情境:“某商店销售一种商品,每件商品的进价为50元。当售价为70元时,每月可售出200件。若售价每提高1元,每月的销售量就减少10件。设售价提高x元,则每月的销售利润为多少?”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支持自主学习,组织合作探究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验证这些性质的正确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证明能力。
(三)展示交流讨论,实现质疑与释疑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展示交流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从而实现质疑与释疑。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的方式探究概率问题,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解题思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相互质疑、相互释疑。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归纳总结,促进感悟升华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实现感悟升华。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构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本质和适用范围,实现感悟升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重视当堂达标,促进循环提升
教师应重视当堂达标,通过设计合理的练习题和测试题,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未达标学生,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促进循环提升。
(六)合理安排作业,拓展课堂学习
教师应合理安排作业量,避免学生负担过重。作业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既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
四、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明确素养目标、支持自主学习、组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讨论、加强归纳总结、重视当堂达标以及合理安排作业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秋颖.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探讨[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8):72-73.
[2] 卢云.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探析——评《中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5):65.
[3] 周晓丹.核心素养理念下发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路径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4):76-78.
作者信息:郑意 男(1984.7)土家族,籍贯:湖北利川 硕士 教师
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