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探究;教学策略
正文
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尤其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效果有限。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作为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设计具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精神,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任务驱动下,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清楚了,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一目了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尤其是针对应用题的教学,成为了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发展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任务设计者、学习引导者、资源提供者、过程监督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精神。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肩负教学任务的五层身份。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完成特定学习任务,主动思考,整合和应用所学知识,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教学任务设计要求真实且具有挑战性,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多角度分析,从而提升其综合运用能力。
(二)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任务设计、任务执行和任务评价。在教学任务设计环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任务设计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具备挑战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境,假设“一个超市打折促销,如何计算折扣后的价格?”。这样的任务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在学习任务执行环节,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或独立思考的方式,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工具进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辅导。最后,在任务评价环节,教师通过课堂展示、个别反馈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最终答案,更注重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展现出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挑战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面临一定的挑战。首先,教学任务设计的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确保任务的难度适宜、情境真实且具有挑战性。其次,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对于课堂管理和教学资源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设计多样化的任务,还需提供相应的学习工具和教具,这对于资源有限的农村学校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最后,由于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可能会导致学困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缺乏方向感,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纠正。
二、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一) 任务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教学任务设计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讲解“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动的情境——“分蛋糕”问题。任务的情境是:小明和小红买了一块大蛋糕,他们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分量来计算剩余蛋糕的部分。通过这一任务,学生不仅能够将分数加减法应用到具体情境中,还能理解分数的概念,并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任务设计要富有创意并且具有挑战性。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力[1]。例如,可以设置“购物打折”、“园艺浇水”、“分段收费”这样的实际情境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
(二) 设计分层次的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学任务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次设置,以实现因材施教[2]。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任务,以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例如,在讲解“时间、速度、路程”问题时,教师可以从较为基础的问题开始,例如“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2000米,如果你每分钟行200米,多少分钟可以到达学校?”通过这些简单的任务,帮助学生熟悉解题思路,并逐渐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需要设计一部分深层次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深入思考。比如在同样的“时间、速度、路程”问题中,教师可以设置较复杂的情境,例如:“小明家距离学校的路程是2000米,如果他每分钟行200米,在距离学校500米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带老师布置的作业,于是小明又返回家中拿取作业,这样以来他多少分钟可以到达学校?”通过这种层次递进的任务设计,既能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步入门,也能培养优秀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其更高水平的学习。
(三) 强调团队合作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小组合作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找到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个应用题任务。在解决“分蛋糕”问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不同解题思路进行讨论,从中选择最佳解法。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集体智慧解决问题,也能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教师应鼓励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和反馈。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安排时间让各组展示解题过程,并要求其他小组提出自己的疑问或不同意见。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第一,数学知识具有了趣味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大增加。
第二,驱动型教学使学生能够看到学习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第三,学生在任务中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选择任务,学习具有了自主性。一部分学生通过解决难度大的学习任务,助于这部分学生深度学习。
第四,许多任务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协调能力。
第五、驱动型教学模式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节奏。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第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总结: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学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还增强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任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任务驱动型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然而,成功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和有效的评估策略。
参考文献
[1]肖乐.试论任务驱动型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1):191-193.
[2]闫锐银.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3,(02):158-160.
[3]季红.任务驱动型助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素养的提升[J].小学生(上旬刊),2023,(10):127-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