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法治观念培育的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式教学探讨
摘要
关键词
法治观念;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策略
正文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大多聚焦于知识的单一方向传输。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大多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法治观念仅仅停留在表面了解。与之不同的是,项目式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它特别注重以真实存在的问题情境作为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当中,更容易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法治观念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法治观念的教育当代使命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里,法治教育涵盖的诸多法治理念,像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平等与公正相协调、程序与规则相融合等,对初中生的成长意义重大。这些法治理念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规范作用,能够切实减少他们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1]。
公平正义是法治观念蕴含的重要价值导向,这一价值导向就如同明亮的灯塔,在初中生成长的道路上,帮助他们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心理矛盾,防止思想出现偏差。如此一来,初中生能够在健康、积极的轨道上不断成长,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法治观念培育的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式教学策略
(一)确认核心知识,明确项目目标
项目式学习并非能适配所有知识点。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和“做”相关的知识才适合用项目化学习模式来掌握,这种看法其实存在片面性。事实上,项目化学习更应当把重点置于概念性知识方面。以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来说,学生能够直观地知晓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论民族、种族、性别等因素,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具体规定。然而,抽象知识就不一样了,理解和讲解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像“权利”这个概念,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学生要从其中提炼出各种权利的一般信息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特定领域的权利[2]。
以《理解权利义务》这个项目化学习为例,它所确定的核心知识是公民对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追求更高层次的认知,也就是如何正确行使权利以及依法履行义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挑选一个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民事纠纷案例,比如邻里之间因为噪音问题引发的矛盾,让学生分别去扮演法官、原告、被告以及律师等角色[3]。在准备阶段,学生需要深入领会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对案例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分析。比如,原告有享受安静生活环境的权利,被告有不制造噪音干扰他人的义务。
项目式教学模式下开展的此类活动意义重大。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将抽象的概念性知识牢牢掌握,法治观念也得到显著提升。当学生未来在生活中遭遇类似问题时,这段学习经历能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问题驱动,增强学习动力
项目化学习注重与实际相联系,其中驱动性问题能够营造让学生更感兴趣的情境,将原本抽象复杂的本质问题巧妙地转化为相对容易理解的问题,从而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以“公民权利”这一教学板块来说,若要引导学生理解公民权利相关知识,存在两类不同的问题。“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这样的问题属于一类。还有另一类问题,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可以自由地参与社区的民主选举,有的人能够自主挑选喜欢的文化活动并尽情享受,有的人能在合法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人们都能够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当中呢?”。
将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比较,能明显看出区别。第一个问题属于事实性问题,答案相对固定、封闭。学生只要翻阅教材之类的资料,就能得到确切答案[4]。在这个获取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在固定的知识框架里,没有主动探索的热情。第二个问题是开放性问题,学生需要主动去留意生活里的各种现象,广泛收集生活中的信息。学生可能会注意到身边长辈参与社区事务决策的情形,或者回想起自己参与学校文化活动的过往经历等。收集完信息后,学生要从法律保障层面思考宪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是怎样赋予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权利的,并为自己的观点找寻具体的法律条文、相关的历史事件等。
驱动性问题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宽广的、多维度探索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在生活中探寻答案,在交流讨论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聚焦深度学习,开展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紧密围绕关键问题的解决来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分析问题本质以及做出准确判断,最终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以“国家权力机关”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深刻理解我国的人民民主。基于这一目标,教师围绕“‘元宵节放假’提案”设计了项目活动。
在项目启动前,教师要求各个项目小组在课前利用多种途径去广泛收集人大代表针对元宵节放假所发表的看法。同时,学生需要详细阐述人大代表的职权。为了达成这一要求,学生可以借助查阅教材、小组内展开讨论等方式,初步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
在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各个项目小组开始扮演模拟人大代表的角色。此时,小组成员需要仔细钻研提案的撰写规范与要求,围绕元宵节放假这一主题,深入考量其在合理性、可行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用心撰写 “元宵节放假” 提案。在撰写提案的过程中,学生要把所学的关于国家权力机关、公民权利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分析放假给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可能带来的影响[5]。随后,小组成员还要模拟人大代表讨论提案的真实场景,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角度对提案进行深入剖析和激烈辩论。
到了项目展示阶段,各项目小组会将前两个阶段取得的成果全方位地分享和展示出来。他们会详细讲述在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和收获,包括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比如,有的学生会这样表述:“人民代表大会就如同我们国家的大管家,它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大事,决定国家该开展哪些工作、如何开展。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源自人民,自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学生通过这样的表达,对人民民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法治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进一步强化[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期间,收获是多方面的。他们切实掌握了牢固的法治知识,在面对并持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里慢慢形成了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和对法治价值的认同并不是短暂的影响,而是会如影随形,陪伴学生一生。在未来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它们将化为学生内心的准则,成为学生坚守正义、依照法律规范行事的有力指引。
参考文献:
[1] 尼玛. 网络时代背景下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塑造与引导研究[C]//教育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3.
[2] 刘焕芬.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法治观念的培养路径[C]//第二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7.
[3] 游义清.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实践[J]. 生活教育,2024(14):91-93.
[4] 夏蓓.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影响研究[J]. 情感读本,2024(32):60-62.
[5] 胡志英.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观念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4(31):141-143.
[6] 吴敏言.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以提升学生法治观念核心素养为例[J]. 求知导刊,2024(1):104-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