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模式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养;培养模式
正文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音乐素养作为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与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学内容常局限于课本既定曲目。多数教师依照教材顺序,按部就班教唱歌曲,缺乏对课外优秀音乐作品的引入。例如,一些经典的儿童音乐剧选段、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等都鲜少出现在课堂。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以教师范唱、学生跟唱为主,互动性不足。很少运用多媒体手段,像通过动画展示音符跳动规律、利用音乐软件让学生自己编曲尝试等创新方法未得到充分应用。
部分学生对音乐课程感兴趣,主要源于唱歌活动带来的愉悦感。但这种兴趣停留在表面,一旦涉及乐理知识,如理解音符时值,区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长短,或是掌握音阶结构时,便因知识抽象产生畏难情绪。在日常学习安排中,音乐学科被边缘化,视为 “副科”,学生课后几乎不会主动投入时间学习音乐,致使音乐知识与技能积累匮乏,难以形成系统的音乐认知体系。
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并非音乐专业科班出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在教授乐器演奏,如竖笛时,对指法的精准示范、气息运用的科学讲解存在欠缺,无法给予学生专业指导。而且,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稀缺,教学理念和方法滞后,难以契合现代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发展需求,限制了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音乐素养的内涵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音乐素养并非简单的会唱歌、能演奏乐器。它涵盖音乐感知能力,包括对音高、音色、节奏的敏锐察觉;音乐理解能力,即能领会音乐作品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音乐表达能力,通过演唱、演奏等形式将内心对音乐的感悟呈现出来;还有音乐创造能力,能尝试改编或创作音乐。以欣赏《月光奏鸣曲》为例,具备音乐素养的学生不仅能听出旋律的舒缓与激昂,还能体会到贝多芬创作时的复杂心境,甚至能通过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或简单改编旋律。
从智力发展看,音乐素养的培养能刺激大脑发育,提升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研究表明,长期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更具优势,因为音乐中的节奏、和声与数学逻辑紧密相关。在情感培养方面,学生能借助音乐抒发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当学生演奏出一段美妙旋律时,能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模式
(一)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体系里,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是塑造音乐素养的基石。音乐欣赏课堪称培养感知力的前沿阵地。教师在选择欣赏曲目时,应秉持多元性原则,广泛涉猎不同时期、风格及文化背景的作品。例如,在古典音乐范畴,选取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其精妙绝伦的复调结构,能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如同置身于一场复杂而有序的音乐盛宴,感受多条旋律线交织并行时音高的微妙变化。而在民族音乐方面,像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其独特的调式与丰富多变的节奏,能使学生的耳朵沉浸于异域风情之中,深度领略音色与节奏的独特魅力,有效拓宽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感知边界。
多样化音乐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感知实践的广阔天地。学校可积极开展各类音乐社团活动,如组建管弦乐团。在乐团排练中,小提琴手通过调整琴弦的松紧与按弦的位置,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音高的起伏变化;长笛演奏者在控制气息的流速与流量时,能切身体会到音色的细腻差异。此外,还可以组织节奏韵律操活动,将音乐节奏与身体律动紧密结合。学生们跟随不同节奏的音乐,做出拍手、跺脚、跳跃等动作,在充满活力的运动中,强化对节奏的感知与把握,实现从理论认知到身体力行的转变。
(二)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培养鉴赏能力的根基所在。在乐理教学环节,教师可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比如,讲解音符时值时,将全音符比作一个完整的苹果,四分音符是被切成四等份的苹果块,八分音符则是再细分的小块,通过这种形象比喻,学生能轻松掌握不同音符的时长差异。在技能传授方面,以声乐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闻花香”的动作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吸气方法,通过“吹蜡烛”的练习,帮助学生控制呼气的力度,从而让学生在演唱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音准与节奏,为音乐鉴赏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音乐作品风格与特点是提升鉴赏能力的关键路径。当面对流行音乐作品,如孙燕姿的《遇见》,教师可带领学生剖析其旋律的抒情走向、歌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以及编曲中弦乐、钢琴等乐器的巧妙搭配,让学生理解流行音乐如何通过这些元素触动人心。对于古典音乐,像莫扎特的《安魂曲》,教师可从其宗教音乐的风格特点入手,解读作品中庄重肃穆的氛围营造、和声的严谨结构,以及旋律所传达的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领略古典音乐的深邃内涵,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三)激发音乐创作与表现力
创设丰富的音乐创作平台与机会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校可以举办校园音乐创作大赛,鼓励学生以校园生活、梦想、自然等为主题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以校园花园里的四季变化为灵感,创作出旋律优美、节奏灵动的歌曲;有的结合自己的成长梦想,编写了充满激情与力量的歌词。学校还可开设音乐创作社团,由专业教师系统地教授音乐创作知识,如旋律的构建方法、和声的搭配技巧等。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从模仿简单的旋律片段开始,逐渐尝试创作完整的音乐作品,不断挖掘自身的创作潜力。
表演实践是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定期举办文艺汇演,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舞台上,学生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服装、生动丰富的表情、协调优美的肢体动作,将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演绎。例如,在表演音乐剧《绿野仙踪》片段时,学生们不仅要准确演唱歌曲,还要通过表演将角色的性格、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班级内也可组织小型音乐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从最初的紧张羞涩到逐渐自信大方,学生们在一次次的表演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表现力,真正做到用音乐传递情感,用表演诠释作品,让音乐素养在实践中得以充分展现与提升。
结语: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通过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能力以及激发其音乐创作与表现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共同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莉丽.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J].新智慧,2023,(29):123-125.
[2]刘晓晓.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J].琴童,2023,(01):105-107.
[3]李建荣.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策略[J].知识文库,2022,(13):4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