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儿童本位下“5E”模式的项目活动实施——以中班《保护金鱼》项目活动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占柳亭

杭州市余杭区仁和第三幼儿园 浙江省杭州市 311107

摘要

教师要把视线聚焦到幼儿感兴趣的事件,并为幼儿提供相应支持,鼓励幼儿积极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分析解决问题,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本文以中班“保护金鱼,我们在行动”项目活动为例,以幼儿的主动参与、实践探究、亲身体验、经验迁移以及展示评价等五个环节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

“5E”模式 儿童本位 中班幼儿 项目活动

正文


一、“5E”的本土化解读

“5E”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Bioloeieal Seience Curriculum StudyBSCS)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式。此模式的环节为:参与(Engage)、探究(Explore)、体验(Expericnce)、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e)。该模式主要强调的理念与项目活动中的“以幼儿主动参与”、“驱动性问题为载体”“实践探究为主要方法”环节相似。因此在“保护金鱼”项目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性地运用此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二、5E”模式下的项目活动实施

本文将基于建构主义思想下的“5E”模式和幼儿园项目活动相结合。对“保护金鱼”项目活动优化实施进行了探究与实践。通过问题参与、探究、体验、迁移、评价这 5个环节,与幼儿共同确定项目主题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探究热情,促进幼儿在项目活动中的深度学习,对幼儿园项目活动实践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图一:5E”模式下的项目活动实施图

(一)基于驱动性问题,引出项目主题

1. 抓住偶发事件,引发幼儿兴趣

中二班“春漫里”的植物角在小朋友老师的共同创设下已经很有生机了,有种植的葫芦、水培的郁金香,还有一些小朋友自己家里带来的小金鱼,是养在轮胎里的。一天早上,陈梓俊去植物角浇水,发现轮胎里的水流干了,小金鱼却不见踪影,只剩下一只空的轮胎和一只大大的朔料袋。轮胎池里的水怎么不见了?小金鱼也不知所踪了?有的说:“糟糕,糟糕,小金鱼不见了。”,也有的说说“小金鱼去春游去了”,本来无人问津的植物角,一下子变的十分的热闹。

在孩子的谈话间,我们捕捉到孩子对于小金鱼怎么不见了,十分的感兴趣,并展开了大讨论,并且对于鱼池里的小鱼兴趣大增。作为教师,我在思考:能否借助这些问题去形成一个项目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呢?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个教育契机,将孩子的问题,通过何种形式去拓展、延伸?

2. 珍视幼儿问题,开展头脑风暴

《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中指出: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

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再去饲养角找一找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慧慧小朋友翻了翻来到鱼池后,翻翻池里的塑料袋,发现塑料袋有好几个大洞洞,于是,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同伴们。“你们看这里有一些破洞,我觉得水肯定是从这里流走了”,“不对,这个是被小动物抓破的,它想吃鱼,不小心弄破的。”乐乐说道。“小金鱼没有了,我们再也看不到小金鱼游来游去!”“是呀,好可惜呀!”

幼儿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简单的活动组织和策划的能力,遇到问题也会及时去发现,并尝试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幼儿围绕着这些话题自发地形成了小组式的讨论,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鼓励孩子去讨论,从而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已有经验。

3. 教师问题引导,明确项目可行

作为教师,我们要珍视生活和游戏中的独特教育价值。项目活动强调问题驱动,而真实的问题往往来源于真实的情景。在开展项目活动前,我们了解到:

1.兴趣驱动  孩子们对于植物饲养角里的动植物的关注,是孩子对于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望。这是项目活动可以持续开展的关键。

2.问题驱动 晨间谈话环节时,教师围绕着孩子们感兴趣的“小金鱼为什么不见了?”我们可以“怎样保护小金鱼?”的话题。萌发幼儿开展了一个“护鱼”行动。怎样保护小金鱼?这个已经成为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

3.情景驱动  破洞、干涸的鱼池、热烈的讨论、幼儿与饲养角的互动,这些资源都为幼儿提供了探究的契机。孩子们看到小金鱼不见这个情境后自发地形成了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项目化活动“保护小金鱼”也是跟随着孩子的这个核心问题开展的,并且对于项目的最终成果进行预判,发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是比较高的。

(二)基于问题的解决,引发深度学习

在形成了项目活动的驱动性问题后,如何去解决该问题,成为了项目活动的核心内容。基于此,幼儿与同伴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体验的活动,从而形成了新的学习经验与能力。

1.问题导入,激发幼儿参与

在一系列的问题中,教师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猜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把自己的猜测讲给同伴听,大部分孩子都认为:肯定是小猫把袋子抓破、抓鱼吃,有个别孩子提出“有可能是小狗来过了!”这个观点一提出,立刻就被同伴反驳“不会的,小狗不喜欢吃鱼!”、“小猫的身体瘦瘦的,他可以自由穿越我们的栏杆,狗狗做不到”、“小猫喜欢晚上出来”、“小猫有尖尖的爪子”......

分析:小猫爱吃鱼这个生活经验,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都是有普遍的共识。幼儿对于这个话题有天马行空的想象、猜测。

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在活动中,与幼儿进行着有效的师幼互动。能够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小朋友们通过讨论、实地勘察、猜测、推理等方法,最终可以从小朋友们的绘画作品,直观地反应小朋友们的想法——鱼池里的小鱼是被小猫偷吃的。

2.经验迁移,促进幼儿探究

幼儿的经验建构主要来源于幼儿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人经验的借鉴。所以在项目活动中,关键经验的梳理、迁移,显得十分的必要。

我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考:1.在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容易被破坏,它们是怎么防护的;2.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

陈梓俊说:“我看到苹果都是用网袋套起来的,这样就不会摔烂。”

一诺说:“奶奶把塑料罩盖在菜里,防止苍蝇偷吃。”

依晨说:“我爷爷把网兜套牢樱桃树,小鸟就不会偷吃樱桃啦!”

莫炎说:“遇到危险我要躲起来。”

从孩子的谈话间可以了解到,孩子们的潜意识里已经知道什么是保护,以及保护的意义。从而产生借助其他材料来保护小金鱼。于是孩子们就自然地想到也要为小金鱼做一个保护罩,防止小猫再次偷袭小鱼。

我将孩子的想法和困惑发在班级群里,结合将孩子先前的讨论话题,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思考,爸爸妈妈们都比较热心地参与我们的行动。借助我们发放的图片,爸爸妈妈们想出了各种保护金鱼的方法。

结合孩子的观点,和家长的设计图,我们进行了调查材料的筛选。最终小朋友们确认了两种保护金鱼的办法:方案1:为小鱼搭建石头房;方案2:为小鱼做个防护罩(唐茜玥小朋友提出的三角防护罩)。

3.实际操作,落实幼儿体验

1)辐射式探索,分线行动

那么,去哪里寻找制作小鱼防护罩的材料呢?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

莫炎说:“可以让小鱼呆在玻璃鱼缸里。”豆豆说:“我家里有个大筐子”;多多说:“我家里有钉子”;玥玥说:“我可以去找很多的树枝”,琪琪说:“我家里有很大的塑料袋”、洋洋说:“我家里有很大的网纱”。团团说:“我要做石头房的话,我得去找一些石头。”

保护金鱼我们在行动

方法1:石头房

方法2:小鱼防护罩

材料准备:石头若干

材料准备:树枝、布条、网纱、纸盒、固定带

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幼儿园里的筛沙的盖子,有的说也可以回家找找。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商量、献计。小朋友们纷纷把家里找到的树枝、网纱、纸箱石头都带来幼儿园。就这样,我们做好了搭建小鱼的家的准备。

2)聚焦式探索,小组行动

由驱动性问题出发,幼儿自主选择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索。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终于可以开工了!

案例1:石头房倒塌了

“老师,老师我今天收集了很多石头,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搭建小鱼的石头房了。”多多一边说,一边叫来一起建构石头房的队友--团团和豆豆。

豆豆和团团先找来一些比较大的石头,然后一个个把石头仔细地围成一个圆圈状,但是,当她们想再次把石头往上叠高时发现,石头往上放,就会滑落下来。

豆豆说:“让我用小石子试试。”于是,就把这些小石子小心翼翼地往上叠,这次小石子虽然垒上去了。可是,团团一不小心碰到桌上,石头房再次倒塌了。

石头房小组的成员们看到再次倒塌,有一些气馁。于是,我让小朋友把自己搭建石头房的结果记录下来,并将孩子们遇到的问题讲给同伴听,请同伴一起想办法。我召集孩子们进行了思考:1.为什么石头房子容易倒塌?2.什么样的石头才是适合做小金鱼的房子?孩子们再次说了自己的想法。

沫沫说:“石头的大小应该要一样”;彤彤说:“石头不能是尖尖的,不然倒下来会刮伤小鱼的鳞片。”;“可以用光滑的鹅卵石”中中提议道。那怎样让石头房不倒呢?有的说:可以用胶水试试、有的说可以用水泥、也有的说可以用老师的胶枪粘住石头,也有的说可以让它黏在瓶子上,就像贴瓷砖一样......

对于小朋友们的想法,我并没有立马肯定或否决,而是,让孩子们再次去收集石头房需要的材料,并他们进行尝试。通过石头房组的小朋友们的实验,他们发现:固体胶黏鹅卵石,鹅卵石还是会滑下来;提议用胶枪粘的小朋友,考虑到安全因素,老师在小朋友的口述下完成。最后,瓶子+石头的安全屋终于成功啦!

4.科学解释,完善幼儿经验

     案例2:制作三角保护屋

制作保护罩组的小朋友,先用三根树枝搭建了一个三角支架,并把这个支架放在小鱼轮胎池上试了一试,发现大小刚刚好。

于是,将三角架一边小心翼翼地倒下。卫梓轩说:“王妙涵,快去那一只笔,我要把它画下来。”一旁

陈梓俊说:“你快去,我给你按住!”拿着记号笔,沿着三角支架画了一个三角形的轮廓。然后,拿着小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三角形。剪完一个三角形后,发现还要剪两个面。这时候,王妙晗说:“哎呀i,你只要把这网纱对折一下,就可以剪下两个三角形了呀!”卫梓轩采纳了她的建议,不一会儿就把三角保护罩做好了。

    可是,做好的三角网罩,放在小鱼轮胎池里,小朋友发现:三角架并不稳定,一架上轮胎就会倒下,子成小朋友想用小手扶助网罩。虽然三角网罩没有倒下,但是,有一个角掉落到轮胎里。很显然,这次的三角保护屋并不成功。

对于幼儿来说,失败也是一种学习,在失败中培养反思与改进的意识尤为的重要。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召开了儿童会议。主要针对怎样优化三角保护屋的问题进行讨论。若琪说:“三角保护屋太小了,所以会掉下来。”那怎么让三角屋变大呢?“可以用再加1个木棍,3+1变成4,4就会更大”淇淇边说边比划着。那么4角保护罩行不行呢?小朋友们再次尝试了起来。

     通过小组式制作,小朋友们运用了推理、对比、测量、对称等多种数学经验,不断地去进行观察、实验与验证,从而巩固或调整自己的认知,主动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

5.成果展示,深化幼儿理解

经过了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石头安全屋和四角保护屋都完成了。小朋友们都很开心:小鱼的有了安全的家。玥玥提议:“小鱼新家完成了,我们可以举办个新家party庆祝一下。”

这个提议得到了全体小朋友的赞同,于是纷纷开始出主意:举办party需要音乐组活跃气氛、画画组设计规划组设计party位置、气球组布置活动场地、烟花组负责制作烟花......

小朋友们纷纷表示自己想要参与的活动组,并讲述了参与的优势,并把自己的学号记录在相应的纸上。

气球组的陈梓俊说:“我的力气很大,我可以搬运很重的东西,吹气球我也很厉害”。

豆豆拉着好朋友一诺的手说:“老师,我要报名音乐组,我唱歌很好听”。

宙洋说:“我制作手工比较厉害,我想加入烟花组”。

本次的成果展示过程中,让孩子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及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客观的认识。幼儿通过记录学号的形式让幼儿有更为完整的小组参与感,并且在自发参与的活动中特别的投入认真。

三、“5E””模式下的项目活动反思

5E”建构模式作为幼儿深度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参与性。在整个项目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调整构建支持项目活动的方式,从发现问题到展开行动解决问题,教师和幼儿共同构建项目活动,主动了解幼儿对活动的想法,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并接纳孩子的想法。

在这个项目活动中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我们之前始终不放心、不放手的教师,我们要坚信儿童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

1.从教师主导到幼儿主导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形式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教师都会直观地认为孩子生活经验不足、动手能较弱、想法考虑不周。哪怕真的进行项目活动,也是教师主导的,儿童是被动参与的,忽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想法和创造,他们很难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支持者的身份给与幼儿充分的肯定和信任,让幼儿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追随幼儿每一次解决问题的步伐,并及时给予支持,为孩子经验发展做好准备,把说和做的机会和舞台留给孩子来发挥。

2.从知识梳理到经验建构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经验既是对“已经历” 的回顾,又指向未来。活动的反思与评价是项目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

通过5E模式”这个载体,有助于孩子与同伴形成知识的经验的共享性和创生性,幼儿在整个项目活动中,不仅形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让孩子进行了同伴之间的互通交流,从而提升优化经验,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同伴经验碰撞的过程。

3.从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只是关注幼儿在项目活动中的结果——小金鱼的新家,而是更着重关注幼儿在整个项目活动中的实践,基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幼儿不断地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驱动性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方法并成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幼儿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9

[2]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教育部,2022.10

[3]胡怡纯.项目活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 [J].早期教育,20233):10

[4]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想纵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