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教育观视域下中专体育课程设计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人文精神;中专体育;课程设计;策略分析
正文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持续更新,人文精神教育观慢慢变成教育改革的关键方向,中专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体育课程不但要承担起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还需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但当前中专体育课程设计存在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方法传统、评价片面等状况,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探讨中专体育课程设计的优化路径是从人文精神教育观角度出发。
一、人文精神教育观的内涵与特征
(一)人文精神教育的定义
人文精神教育是一种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精神成长当作核心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对人的尊严、价值、自由和创造力给予尊重并且进行弘扬。它并非只是关注知识的传授,还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情感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想要通过教育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培育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关怀的个体,它反对把教育简单化为工具化的技能培训,而是提倡借助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协助学生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探索生命的意义,形成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以及批判性思维[1]。
(二)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价值
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展现在以下方面: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文精神教育着重说明每个人都是独特且有价值的个体,教育来助力每个人达成自我价值,而非把人塑造为特定模式。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借助人文学科学习,学生能学会独立思考,形成对世界的多元看法,还具备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弘扬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让其可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投身公共事务,推动社会的公平与进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人文精神教育提倡对真理的追寻、对善的践行以及对美的感受,帮助学生在精神层面实现自我超越。这些核心价值为学生个人成长提供了方向,也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特征
人文精神教育在实践当中具备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跨学科融合方面,人文精神教育着重强调人文学科跟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相互融合,借助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起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及综合的思维能力。在科学教育里融入伦理学的讨论内容,可引导学生去思考科技发展给社会以及人类所带来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人文精神教育十分看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教育要契合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需求,并非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以及支持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去探索以及表达。注重体验与实践方面,人文精神教育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还着重通过实践活动比如志愿服务、文化考察、艺术创作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感受人文精神的内涵,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3]。开放性与包容性方面,人文精神教育提倡对不同文化、思想以及价值观予以尊重与包容,鼓励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展开对话与交流,形成开放的世界观,这些实践特征让人文精神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给予有力的支持。
二、中专体育课程设计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
当下中专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虽说考虑到了学生体质的提升以及运动技能的培养,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大多数目标都比较笼统,没有和中专学生的职业特性进行深度的关联,例如护理专业的学生,体育课程目标应该着重提升他们的耐力以及肢体协调性等,这样才能满足未来护理工作中长时间站立以及协助患者移动的需求[4]。但是现有的目标很少会做到如此细致。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以及终身体育意识这方面,目标设定的落实途径并不明确,只是强调培养,却没有说明具体要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实践项目来达成,这使得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有效地落地,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长远价值理解得不够深刻,没办法充分激发出他们参与体育学习的内在动力 。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田径、篮球这类传统体育项目在其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虽说这些项目可锻炼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却没有充分地把中专学生的兴趣偏好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中专学生对于瑜伽、定向越野等新兴体育项目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然而因为课程设置存在局限,导致他们难以接触到这些项目。在内容安排这一方面,缺乏系统性以及递进性,不同学期的体育课程内容比较相似,并没有按照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提升的规律来进行进阶设计,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课程内容难度区分不太明显,无法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成长需求,对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以及技能提升的结果产生了影响[5]。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方面,部分中专体育教师依旧主要采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法,他们过于看重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篮球教学,教师会不停地示范投篮动作,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模仿,没有自主探索以及创新实践的机会[6]。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够,在体育课程里,动作分解、战术分析等内容如果借助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去理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因为技术操作不熟练或者教学资源匮乏,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得比较少,很难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这限制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以及体能测试成绩,忽略了学习过程和态度。例如,将学生50米跑、立定跳远等测试结果当作主要评价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努力状况、进步大小等方面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大多是教师进行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并不完善,这样一来学生无法从自身以及同伴的角度全面了解自己的体育学习情况,这对学生自我反思和改进十分不利[7]。评价内容也比较有限,除了体能和技能之外,对学生体育精神、体育知识掌握等方面的评价较少,无法全面体现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很难有效推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全面发展 。
三、人文精神教育观下的中专体育课程设计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着重指出,在中专体育课程设计中,学生的需求、兴趣以及发展理应成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核心。课程设计要充分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涵盖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以此保证每个学生都可在课程当中寻找到契合自身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可采用分层教学的办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教学目标与活动,保证每个学生可在原本的基础上实现提升[8]。课程设计需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制定个人锻炼计划等途径,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责任感。课程设计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光要注重体育技能的培育,还应当借助体育活动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要求课程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保证每个学生可在体育课程中收获成长与进步。
(二)整合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则
整合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则着重指出,在中专体育课程设计里,要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课程设计需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以及体育道德。课程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可以组织学生去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志愿服务等,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意识,课程设计还得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能力,通过介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体育文化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情感管理能力,借助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以及自我调节能力[9]。
(三)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原则
中专体育课程设计里的课程内容多元化原则着重指出,要提供各式各样丰富的课程内容,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以及需求。课程设计需要包含多种运动项目,例如田径、篮球、足球这类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像攀岩、滑板、瑜伽等新兴体育项目。提供多样运动项目后,学生能依据自身兴趣和特长挑选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程设计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既要教给学生运动技能,还要通过理论课程给学生传授体育科学知识。课程设计还需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将体育跟其他学科像历史、地理、艺术等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综合性。
四、人文精神教育观下的中专体育课程设计策略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人文精神教育观的指引之下,中专体育课程的目标应当跳出传统体能训练以及技能传授的范畴,着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课程目标需要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借助集体活动和比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课程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选择,以此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课程目标要融入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和公平竞争精神,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创新
在人文精神教育观引领之下,中专体育课程内容需要开展优化和创新,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课程内容需要变得更加多样,除了传统的田径、球类等项目之外,还要引入像瑜伽、攀岩、滑板这类新兴体育项目,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课程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体育文化、运动生理学等知识,提升学生体育素养,课程还应融入跨学科内容,例如把体育跟心理健康、营养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健康生活方式。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性,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像利用虚拟现实也就是VR技术进行模拟训练,增强课程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人文精神教育观的指引下,中专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做出改革,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并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个性化教学,依据学生的体能水平以及兴趣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保证每个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里获得成就感。教师还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借助视频分析、在线课程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方法要关注情感教育,教师要通过关怀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四)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多元化
在人文精神教育观的大背景之下,中专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当朝着更为完善且多元的方向发展。评价标准需要多种多样,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学生的体能以及技能水平上,对于他们参与体育课程时的态度、合作精神以及体育道德等方面的表现同样要予以重视。评价方式要实现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试这种形式之外,还可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不同的方式,以此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情况。评价要着重关注过程性,留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当中所取得的进步以及付出的努力,而不只是看最终的结果。评价体系需要具备激励性,借助正向反馈以及奖励机制去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及动力,帮助他们树立起终身锻炼的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教育观给中专体育课程设计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方向,对课程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把课程内容予以优化,将教学方法加以改革,使评价体系得以完善。基于此,中专体育课程能更好地契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培育他们的健康意识、团队精神、个性特长以及体育道德。本文给出的设计原则和策略,给中专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实践操作给予了具体指导。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中专体育课程设计要加深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入,结合时代需求与学生特点,持续创新与完善,为培育具有健康体魄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任春燕. 体育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 6 (03): 49-51. DOI:10.20155/j.cnki.issn2096-8485.2025.03.016.
[2]杨可. 基于人文精神引领下的大学体育管理目标探索[N]. 山西科技报, 2024-12-06 (A06).
[3]张俊,王语嫣,蒯莉芳. 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 14 (24): 119-12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24.033.
[4]廖志娟,苏建军. 人文素养视角下高职体育游戏课程的问题与教学策略 [J]. 体育视野, 2024, (12): 29-32.
[5]楚爱英,邓燕林,李瑜.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 [J]. 三角洲, 2024, (13): 183-185.
[6]方润,张春良. 科技介入竞技体育的立场辨析、界限厘定与规制路径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 (02): 89-95.
[7]韩畅,杨凌波. 文化自信背景下以儒家人文精神促进陕西体育文化建设 [J]. 文化产业, 2024, (08): 123-125.
[8]颜绍铭,李金辉,邹世全. 冰雪体育人文精神建设价值、内容与路径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4, 5 (01): 4-6. DOI:10.20155/j.cnki.issn2096-8485.2024.01.002.
[9]姚将峰. 张謇精神对中专体育教学的启示 [J]. 成才, 2022, (23): 61-62.
[10]步卫华. 人文素质教育在中专体育教学中的融合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 (16): 118-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