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再设计的IP设计课程实践研究——以江阴百寿图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蔡陶、 曹昕钰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江阴 214433)

摘要

以江阴百寿图作为探索的起点,深入剖析江阴百寿图的文化精髓,并结合非遗文化再设计和IP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反思,旨在探讨如何将江阴百寿图IP设计巧妙地融入 IP 形象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同时,针对当前 IP 形象设计课程的现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对于地区非遗文化的深入了解,引导其创新潜能和传承意识,从而增强江阴百寿图 IP 形象设计的文化底蕴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江阴百寿图 文化符号 IP形象设计 非遗再设计

正文


1.江阴百寿图的文化解析

1. 1江阴百寿图定义及历史渊源

江阴百寿图起源于明代中后期,是江南地区独特的祝寿文化产物。其以“寿”字为核心,通过书法艺术与装饰纹样的结合,形成百种不同形态的“寿”字组合。据《江阴县志》记载,嘉靖年间当地士绅为贺寿诞首创“百寿屏风”,后逐渐演变为年节庆典、建筑装饰中的重要文化符号。百寿图融入当地雕刻技艺,形成“字中有画、画中藏意”的复合式表达,成为江阴“长寿之乡”的文化标志。

1.2江阴百寿图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江阴百寿图是民俗信仰的视觉化呈现。江阴及部分江南地区“以寿为尊”,因其独特生命观与家族伦理,百寿图常作为居民家中“寿堂”的核心装饰,百寿图悬挂位置、尺寸规格均有严格礼制。民间认为百寿图具有驱邪纳吉之力,江阴部分地区至今保留将微型百寿图刺绣缝入孩童衣襟的习俗,祈求“百寿护身”。

江阴百寿图是多种书法的融合创新。百寿图打破了单一书体的程式化表达,通过多书体的杂糅、变形与再创作,构建起“以寿为核、百体共生”的书法美学体系。如将寿字拉伸为竹节形以喻“节节高寿”,将寿字设计成圆形以寓圆满。如江阴兴国塔砖雕中的“飞白隶”寿字,起笔隶书,收笔飞白,多种书法体系杂糅结合。

江阴百寿图是民间符号的融合载体。它在多种书体的寿字符和色彩搭配上进行修饰变化,融合相关祥瑞图案加入同构、置换、解构手法,使之更具寓意性和装饰性。另一方面,江阴地区百寿图还注重字形的构成与组合,汲取前人的精髓,运用依物象形、见文起意、见形思义等汉字释文中的设计,还原百寿图表意理念。如江阴文庙清代砖雕中的“蝌蚪文寿”,通过弯曲笔画模拟虫鱼形态,暗喻“寿如金石永固”;将“寿”字“寸”部替换为寿桃、葫芦等图形,形成“桃寿符”,既保持文字可读性,又注入“仙桃祝寿”民俗寓意。

2.非遗再设计的时代诉求

2.1文化保留与活态传承

百寿图作为吉祥纳福的美好符号,需要特定的载体,如画卷、礼器、服饰等在特定的场合出现,而现代生活方式导致祝寿形式多样且仪式简化,百寿图脱离原生语境,被新事物所代替,江阴也无年轻一辈百寿图非遗传承人,且百寿图无法带来经济效益,在文化融合的当代社会失去发展的活力。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43%的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2004年后,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示,中国境内非遗保护逐步从“抢救性记录”转向“生产性保护”。江阴百寿图作为江南地区典型民俗符号,其存续困境折射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普遍挑战。大众对非遗文化保护意识逐步提高,百寿图非遗文化可与中职艺术类设计课程中的IP设计理念相结合,通过挖掘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非遗IP产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3. 江阴百寿图IP设计课程实践研究

3.1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IP设计属于中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核心课程《品牌形象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众多学校IP形象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思路上存在不足之处。其一,课程内容基于课本内容,课本案例难以顺应现代瞬息万变的设计思维,授课时往往参考市场上的成功案例,忽略市场发展具有瞬间性,因而教学内容总滞后于市场发展;其二,IP设计无法与地域文化深入融合,“西”化问题较为严重,而深扎传统土壤的百寿图文化难以让外来文化代替,易使学生作品呈现“水土不服”或过度规范,缺乏特色创新与文化内涵。其三,江阴百寿图文化属于未曾接触过的新式设计,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仔细琢磨,教师和学生多停留于文章阅读和作品浏览学生,难以建立对百寿图符号系统的深度认知。

3.2江阴百寿图与IP设计课程融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江阴百寿图是特定地域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融合产物,是地区人民独特的精神财富,体现地方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双重价值,身为专业课程教师,把握时代契机,深入挖掘江阴百寿图中文字和图像符号的优秀基因,融入江阴地域文化资源,促进百寿图文化发展与创新,

3.2百寿图IP设计教学实施

3.2.1课程内容的构建与整合

    将江阴百寿图文化融入课程的章节内容中学习,详细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江阴百寿图文化的来源、发展、特征、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以及可挖掘的相关设计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并将之融入课程学习与设计之中。在专题讲座的基础上,增设互动式研讨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百寿图文化的多元视角进行深入探讨。例如,从历史学角度探讨百寿图在不同朝代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变迁;从民俗学角度解析百寿图在不同地域的民俗习惯与信仰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从艺术史角度,比较百寿图与其他书法艺术的异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此外,利用VR技术重现古代文人墨客创作百寿图的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亲身体验那份对长寿与福祉的虔诚祈愿。     

3.2.2教学模式革新

以江阴百寿图IP设计项目为驱动,双轨驱动教学法中,实践模块可进一步细分为“文化传承组”与“创新设计组”。文化传承组侧重于挖掘和再现百寿图的传统美学与吉祥寓意,通过复刻传统工艺、再设计百寿图纹样等方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创新设计组则鼓励自由发挥,结合现代科技、流行文化等元素,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百寿图衍生品。两组定期交流分享,促进灵感碰撞与知识互补。

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结合现代设计思维,开展“百寿图元素创新应用工作坊”,鼓励学生将传统寿字变体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设计出既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当代审美趋势的图案和装饰元素。通过举办“百寿图创意市集”,让学生将设计作品转化为实物商品,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也让传统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推动百寿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2.3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

文化传承度评估中,增加“社会影响力”指标,考察学生作品在社交媒体、公共讲座、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传播效果和公众反馈,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

市场转化力测试方面,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百寿图文化市集”,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直接面对市场检验。同时,引入风险投资评估模型,对具有潜力的项目进行预孵化,提供资金支持与创业指导,助力优秀创意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项目。

资源平台搭建上,开发“百寿图在线学习社区”,集成课程资料、专家讲座、学生作品展示等功能,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生态。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提升学习效率。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合作,建立“百寿图文化创意产业园”,提供场地、资金、法律咨询等全方位支持,加速学生作品的商业化进程。

4.总结与展望

将江阴百寿图的非遗文化再设计融入IP形象设计课程,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为百寿图提供丰富的创意灵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其作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价值。通过以江阴百寿图文化作为案例点,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思考,探讨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创新活力的IP形象,希望能够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相关的借鉴和参考。同时,期望未来的教学能够应进一步加强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推动IP形象设计课程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IP形象设计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曹昕钰.苏南民间百寿图装饰艺术研究[D].江苏大学,2020.

[2]陶波.赵颜求寿故事研究[D].云南大学,2013.

[1]周箭,葛建伟.江阴地区“百寿图”的“寿”字图样与色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20):20-21.

[1]葛建伟.传统“寿”字纹样发展及其图形创意方法研究——从无锡市级非遗项目“百寿图”说起[J].设计,2016,(07):144-145.

[1]王奇.大思政格局下的艺术设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探究——以设计学概论课程为例[J].林区教学,2025,(02):28-31.

[1]范译匀.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书法碑刻临习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5,(02):52-54.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25.02.015.

[1]高旭清.提炼结构化问题: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一种策略——以人美版和人教版美术新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大学教育,2025,(02):92-9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