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妺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563006)

摘要

在国内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着重解决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贵州民族地区乡村由于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着明显的特殊性,导致原本就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特征日益突出。因此,在国内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贵州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同时积极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对于国内贵州民族地区发展直观重要,同时也有利于未来一段时期的贵州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因此,在本文中就将针对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铸牢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全国人民群众奔向美好生活,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关键词

贵州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文


前言:2020年的9月18日,领导人在考察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次的强调,在后续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各个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并且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深入研究和推进国内全面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其中,贵州民族地区作为重要的代表,需要给予其高度重视,同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得贵州民族地区乡村具有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简单来说,就是避免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发展脆弱性问题。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详尽阐述,除此之外还将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对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一、贵州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一)脱贫攻坚胜利,基础生活保障取得很大进步

州省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了贵州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全省常住人口3856.21万人,与2010年相比,10年增加381.56万人,增长10.98%,年均增长1.05%。贵州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511882人,占63.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4050266人,占36.44%。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313397人,增长10.4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502283人,增长11.97%[1]

在实际的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脱贫攻坚作战过程中,通过精准筛查、精准扶贫,2020年完成了贵州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解决了贵州民族地区内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和集中性的连片贫困地区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贵州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基础医疗、住房和教育等等基础生活保障性质问题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使得人民群众在以上诸多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例如,针对贵州民族地区中的贫困户群体,针对性地开展了医疗减免、先治病后缴费等等重要政策,使得贵州民族地区贫困人民也能及时实现有病可医。在居住问题方面,通过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等等策略,使得贫困人群的居住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在中央“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战略的重要指引之下,贵州民族地区坚持外部帮扶和自身建设的发展原则,使得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历史性突破[2]。除此之外,党和政府对于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脱贫攻坚工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政策和扶贫资金上也给予了一定的倾斜,使得贵州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脱贫路上的一家不落、人人脱贫。

(二)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脆弱性问题相对突出

在长期的实践、发展过程中,贵州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历史性的成果,但是在贵州民族地区向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一种明显的脆弱性,综合来看,这种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已经脱贫的群体当中存在着脱贫不稳定的问题,而且对于脱贫群体来说,由于整体上是初步的脱贫,因此稳定性上的表现比较差,一旦遭遇疾病、重大事故等等情况,脱贫过程就会中断,并且逐渐回归到贫穷的状态;

其次,处于贫困边缘标准的非贫困群体当中,其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差,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有可能成为贫困群体。在现阶段的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已脱贫群体当中具有较多的脱贫质量较低的个体户,这使得处于贫困边缘标准的非贫困群体进一步增多,整体的脆弱性也就变得更加明显;

最后,在现如今的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进程当中,贵州民族地区整体上依旧处于发展末梢,并且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其中贵州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速度相比存在滞缓就是一个主要表现。因此,在后续的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脱贫攻坚,同时更加需要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从宏观层面上实现国家内部的均衡发展[3],这样脱贫攻坚工作所存在的脆弱性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是本文进行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希望借助于此,能够解决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脆弱性方面的问题,给予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良好的内生动力,这对于国内全面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作用。

二、当前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困难

 

(一)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大政方针关注度不足

在贵州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一些富民政策、制度、规范等等的落实,使得贵州民族地区诸多乡村拜托了以往的贫苦状态,农民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差距在这一过程中也在逐渐缩小,相当多的农村开始步入城镇化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贵州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大事、政策方针具有了解的情况下,有助于铸牢乡村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在最新调查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截止到2020年的三月份为止,国内4.9亿非网民当中,农村地区人口占据接近60%,其中不乏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群众。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4],其主要原因是不同民族地区的教育落后,导致农民群众无法及时、正确明晰相关的政策和方针。贵州民族地区部分农村当中,村委会会通过张贴布告、广播播放等方式来宣传近期政策,然而部分农村村民的关注点在于收入增长,而对于一些可以实现农民群众收入增长的间接性政策关注不足,国内其他民族地区中的农村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二)部分乡村基层组织工作质量较差

众所周知,在乡村社会发展发展过程中,基层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含服务乡村人民群众、凝聚人心等等。然而,部分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基层组织却未能发挥出自身的主要职能,反而存在着“天高皇帝远”的思想、工作状态,相关的管理制度、组织制度形同虚设,不同的组织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形式化现象和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村内的基层组织并不能发挥出服务群众的作用,由此在使劲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面都会出现明显的之后情况。[5]

(三)外出务工农民较多

事实上,在国内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未能出现理论上的“贫民窟”现象和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归功于广大的外出务工农民群众。但与此同时,这也使得贵州民族地区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外出务工农民群众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其多数都需要远离家乡,同时文化水平比较低,社会接受程度也不是很高,在长期的外出务工生活过程中,自身的社会归属感比较低,自然而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相对淡薄[6]

 

三、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缩小经济差距,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的多元化发展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国内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最终实现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重视经济均衡发展,消除民族间经济性差异,缩小贵州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的经济发展差距,而最有效的策略无疑是利用当下的市场经济,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多元化发展[7]

其中贵州民族地区乡村需要重视培育或者是引进合适的特色产品、产业,同时使其消化成为自身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积极促进农村不同产业的结合,不仅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目标,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出现“返贫”的现象和问题。而且,新时期的乡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贵州民族地区不同乡村需要重视市场这一重要导向,积极地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产品,使得乡村经济发展具有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贵州省六盘水市推行“ 资源变资产, 资金变股金, 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在乡村地区实现了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该地主要将红心猕猴桃作为特色产品,而且在经过一段的时间发展之后,红心猕猴桃形成了重要的产业链条,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贵州民族地区众多人民群众脱离了贫困,为最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后续的贵州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被,需要重视自身特色产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这也能使得众多的外出务工者具有另外一个选择,也就是留在乡村当中,从而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保留人力资源,这对于贵州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消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完善公共服务

在新时期的贵州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乡村地区公共服务的完善和优化,促进多方合作和联动,将相关的党建、医疗、娱乐、文化、物流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从而使得贵州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首先,需要提升乡村公共领导力专业水平[8],为乡村干部提供一份具有内部竞争力的薪酬,借以增强乡村干部内部公平感,使其能够为贵州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进行服务;

其次,还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基层教育服务可以发挥贵州民族地区自身的组织优势,可以下放一定的权力给广大人民群众,促进基层教育覆盖面积的提升。医疗卫生建设方面,由于是每一个村民都享受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号召乡民进行集资,村委会也可以设置专项资金。

(三)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再次强化乡民教育

在实际的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之所以长期未能取得很好的作用和成效,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贵州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比较低,导致以上各项工作变得困难重重。

因此,在后续的贵州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乡民教育工作的开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用好传统乡村教育思想,包含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和以人为本等等,这可以为最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工作奠定很好的基础。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的教育工作需要保持动态化的开展和优化、完善[9],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提供重要的“向心力”。

 

结论:综上所述,就是笔者针对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和分析了,从文中阐述内容中不难看出,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贵州民族地区也具有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因此需要重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迹象工作的协同推进,在尊重民族差异的基础之上,依据民族实际情况,有效协调、统筹民族个性因素和共性因素,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奋力发展的格局,这对于贵州民族地区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福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进,李玉雄.民族地区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基于广西木寨村的个案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2):65-71.

[2]杨超杰,郭丹凤.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探究[J].西藏研究,2022(01):17-24.

[3]陈希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湖北省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纪实[J].民族大家庭,2022(01):46-48.

[4]张敏.探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情感面向 以新疆的实践为例[J].实事求是,2022(01):104-112.

[5]田海林.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大家庭,2021(06):14-16.

[6]李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地方课程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21.

[7].抓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J].中国民族,2021(10):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