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深度学习思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1976年美国学者弗伦斯·马顿(Ference Marton)和罗杰·萨尔乔(Roger Saljo)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与过程》中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他们认为:深度学习是一个知识的迁移过程,而这个过程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解决问题并作出决策的能力。201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全国多个实验区开展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努力在自觉的教育实验活动中探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依托净月区名师成长营平台,在李桢教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团队,接触深度学习相关理念。对照学校进行的省级十三五规划课题《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实践与反思》,从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创建与实践反思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有几点思考: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特征与界定
从字面意义理解,深度学习对应的是“表层学习、浅层学习”,它不是机械学习、重复学习,不是死记硬背。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田慧生主编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中,对深度学习的概念做了定义: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定义里,我觉得有两点需要我们尤为注意:一是深度学习必须在教师引导下,必须围绕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这里面是对深度学习的性质做出了界定和判断:首先是深度学习必须有教师的引领,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不可或缺,深度学习不等同于一般的自学;其次是学习主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的理解是基础水平的学生要跳一跳才能够到、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也要踮一踮脚才能达成。二是后一句对学习过程的界定即必须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个意义不同于死记硬背和机械理解,特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有应富有意义。
深度学习有五种核心特征:一是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联想与结构既指学生学习方式的样态,也指这样的学习方式所处理的学习内容(学习对象)。二是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我的理解是深度学习的知识传授,不再是简单的“平移”与“灌输”,而学生主要的学习机制就是“活动与体验”,让学生典型地、简约地经历结构性的关键过程与关键内容。三是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学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握事物的本质,更能对由本质变化出来的无穷变式进行鉴定,实现知识最终的“迁移与应用”。四是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解决将学到的知识经验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回答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即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最终目标和宗旨。
深度学习对传统意义的课堂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做出了恰如其分的回应。在知识更新加速的当代社会,几乎所有的知识通过搜索引擎都能得到回答。教师如果不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势必会被高速发展的教育形势所淘汰。
二、学共体课堂中实现深度学习的路径探索
从2017年3月开始,我校在吉林新优教育集团的引领下接触“学习共同体”理念,在2017年9月在学校语数外学科共计6个小组、8个实验班级进行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实践与反思》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成功立项为吉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主要通过语数外三个学科进行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尤其是通过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课堂实践,发现与“深度学习”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提出: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结合语文和数学学科谈一下我校在学共体课堂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探索:
1.创造“安全 安静 安心”的课堂氛围,为深度学习的发生创造优良的环境基础
从2017年9月开始实验研究开始,我们强调在实验班级创造安全平等的班风,要求教师要蹲下身来、目光平等的关注学生,让他们感到在班级、在课堂上是安全的、安心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思考、积极表达。同时,注重所有学生包括老师的“听停说”培养,除了试验班级,所有班级黑板均有大大的“听停说”或者“静”的提示,努力培养学生“入班即静、入座即学”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注重“倾听、串联、反刍”,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倾听关系、共学关系,教师在倾听中,把学生之间的思考串联起来,适时进行反刍(回归文本),课堂氛围安全、润泽、宁静,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2.以“主问题设计”为集体备课中心,以“主问题”引领语文课堂教学
玉潭小学以“3+1”生成性集体备课为模式进行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工作。在语文集体备课当中,我们主要以“主问题设计”为备课中心。对比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曾经做过统计,一节课授课教师大概提出了大大小小近90个问题,同学们在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情况下,被老师的问题轰炸得晕头转向,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思维没有打开,更无从谈起深度学习。
这是我们的教案设计,老师们在备课时,重点考虑这节课的知识本质和课标要求,提出基础性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问题”开展阅读、思考与交流。在巩固知识基础上,也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一个需要学生跳一跳、踮一踮脚才能达到的挑战性“问题”。达到即夯实基础,又能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目标。目前学校的语文课堂大多采取“主问题”引领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在课堂中能安静的阅读、积极的思考、主动的交流、充分的表达,深度学习的雏形在不断显现。
3.关注本质,经历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数学课堂
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我们的教案设计和语文一致,也强调以一个基础性的主问题引领学生开展思考,在充分理解基础问题的前提下,进行充分的巩固练习,同时为同学们提出一个能够引发高阶思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挑战性任务。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强调“关注本质、经历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强调数学教学要关注知识的本质,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的知识形成过程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真正让学习发生。
在语数两个学科当中,注重课堂“三单”的设计,强调知识的前置,课前设计好“预习单”,让学生将字词知识前置,课前解决,教师课堂上只强调重点字词;设计好课堂“任务单”,基础知识、巩固操练内容及挑战性任务都呈现在课堂“任务单”上;设计好课后“作业单”,注重分层设计,做好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不论是“学共体课堂实践”还是“深度学习”,都是为最终达成“保障每一个孩子高品质的学习权”的目标,都是对教育生态的一种重新构建。我们将继续进行不断的实践,破解理论迷思,深化课堂实践,实现学生与自我的不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