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参与视角和PBL教学理念的应用型本科茶旅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探索
摘要
关键词
研学课程;茶旅;实践参与;项目式学习(PBL)
正文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K22YY216703);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2307)
2022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QN20220161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科研平台(2021XJPT07);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第三批校级研究所(2022xjyjs04);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24 年“启智”众创空间第七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ZC202421)
结合实践参与视角和 PBL 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深入地参与实际生活,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实现成长)进行茶叶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探索,可以进一步分析研学课程与茶旅协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茶旅研学茶叶的互动性研究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学习与旅行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直观的学习体验。茶旅研学作为新时代特色研学旅行产品,是实现普及素质教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和生动形式。茶旅研学内容涵盖多个学科,包括茶叶历史文化、茶树育种、茶叶初制与深加工、茶俗茶事等,既有生态茶园、茶山自然风光的旅游体验,又有茶园管理、茶叶加工技艺、茶艺与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茶叶象征着秀丽幽雅的巴山蜀水,也反映出色翠形秀的名茶特色。茶叶的鲜叶,以“早白尖”,“南江茶”等良种为优,标准为一芽一叶,要求芽叶完整,新鲜,洁净。 具有外形紧直细秀,色泽鲜润翠绿,芽叶披毫露锋,汤色碧绿澄清,香气馥郁高长,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黄明亮的特点。 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份。在重庆永川有着茶园景区、茶叶博物馆,为茶旅研学提供了丰富的实地考察资源,同时研学旅行带来的热度也近一步助推了茶叶的品牌传播,形成良性循环。
二、理论基础
实践参与视角是通过直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可以获取相关知识,提升能力。在茶叶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探索中我们提供给学生从绿茶采摘到品鉴的全过程课程,在其中寓教于乐,融合打造了沉浸式茶旅剧本,联动永川绿、红、花茶、黑茶四色茶让参与者身临其境,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到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等专业知识,还能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茶园,让学生亲手采摘茶叶,感受茶叶从枝头到杯中的转变过程。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来驱动学生的学习[2]。PBL 教学模式关注真实世界问题,蕴含了斯滕伯格(R. J. Sternberg)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John Dewy)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教育思想, 从学习本质和理论基础来看,PBL成为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最为重要的一种学习模式[3]。PBL教学理念的融入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跨学科学习、小组合作和实践参与,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和学习。学生将面临如何采摘、加工、品鉴绿茶等挑战,这些问题成为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化学、历史和文化等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来积累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和协作能力,并通过反思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课程设计原则与目标
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参与者在娱乐的过程中收获茶文化知识,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熏陶和培养茶自身认同感和荣誉感,本次课程设计具有体验性;并且在课程设计当中涉及到了对于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和展演等专业知识,邀请了专业的研学导师进行知识讲解,具有充分的教育意义;在课程当中运用PBL 教学理念,与参与者进行了互动;了解茶叶背后所承载的重庆永川茶文化,从历史传承、民俗风情与之交融,体会本土文化魅力,为家乡特色茶文化自豪,具有文化传承性。
研学旅行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此次研学开展主题为“茶旅永川”的茶叶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伟主要目的。本研学课程适用于小学生、初中生以及高中生,设计三维教育目标。一是知识目标,了解茶叶的起源、分类及特色,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展演等专业知识,以及了解茶叶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二是能力目标,提升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锻炼动手能力,让他们参与到茶叶采摘的简单制作体验工序当中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三是情感目标,通过研学活动,培养地方文化知识,了解茶叶背后承载的永川地域茶文化,探索茶文化哲学探究、跨文化融合,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并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效补充,研学旅行课程采用了PBL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更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导作用。
四、课程设计
(一)茶旅研学课程设计思路
1. 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相结合
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课程,与学校学科课程相结合,能够 “反哺”学科课程学习,激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4]。在研学旅行中,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学生们可以探究茶叶的生长条件,如地貌特征、海拔高度、降水模式、温度湿度等,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同时,生物学和化学学科的知识也在研学过程中得到应用,学生们可以观察茶叶的形态结构,了解茶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在制茶环节,学生们按照茶叶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团队协作,从摊青、杀青到揉捻、烘干,每一步都亲身体验,感受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神奇变化。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制茶技术,还学会了如何运用物理学原理(如温度控制)和化学知识(如茶叶发酵原理)来优化制茶过程,提高茶叶品质。通过茶艺课程的体验和学习,学生们能够领悟到茶道精神中的“清、静、雅、和”,提升自己的艺术思维和人文精神。此次研学旅行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2. 研学旅行与地方文化课程相结合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 2014) 提出,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5]。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与学校的学科课程紧密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实践机会。永川这座位于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而且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作为当地的绿茶瑰宝,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制作工艺,吸引了无数茶文化爱好者。产于永川区的云雾山、阴山、巴岳山、箕山、黄瓜山等五大山脉的茶区,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59年研制生产,1964年经国内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正式命名,本次研学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看到地方政府对茶叶的重视吗,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将研学课程当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总而言之,通过将研学旅行与地方课程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乡土情怀,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实践机会。
(二)茶旅研学课程内容设计
完整的课程设计应该包括明确的课程目标、优质的课程内容、有效的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本研究设计了一份关于茶叶的研学过程前中后的课程内容设计,包含了文化体验、采茶制茶、在其中还通过茶故事剧本杀与文旅结合的方式,打通茶文化历史与当下的情感穿透力,促进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地方文化课程、劳动教育融合,体现综合实践教育意义。也正是基于茶故事剧本杀天然的地域性,像茶这种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艺术、科学、地域、民族交往等本底资源的旅游内容,对于剧本杀的开发和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表2 茶叶的研学过程前、中、后的课程内容设计
阶段 | 研学安排 | 研学模块 | 项目任务 | 设计理念 |
研学前 | 举办行前说明会,介绍行程、安全须知,分组并推选组长,布置“茶叶知识寻宝”任务,让组员提前了解相关知识点。 | 知识储备 | 查阅茶叶起源、品种特性,梳理永川历史文化脉络,组内分享交流,初步构建知识框架。 | 激发兴趣,引导自主探索,为实地研学做知识铺垫,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
研学中 | Day1:上午抵达永川协信长乐坊,参与“茶叶茶故事剧本杀”,扮演角色探秘茶史;下午参观永川博物馆,找寻文物背后茶印记,记录茶发展变迁。Day2:上午奔赴茶山竹海茶马古道,跟随茶农体验采茶,学习采摘技巧,了解茶园生态;下午深入制茶工坊,观摩制作全程,亲手实践杀青、揉捻,对比不同工艺成品。 | 文化探秘 | 在剧本杀中深度剖析 3 - 5 个茶故事,挖掘文化内涵;在博物馆整理茶叶传承谱系,绘制简易导图。 | 以创新剧本杀融合文旅,沉浸式体验茶文化,借历史文物连接古今,增强文化感悟与探究能力。 |
农事实践 | 采摘适量茶叶,记录采摘手法、时间对茶叶品质影响,采访茶农,整理茶园日常管理要点。 | 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感受农事艰辛,掌握实用技能,树立劳动观念。 | ||
工艺研习 | 详细记录制茶各工序参数、要点,制作个人专属茶样,品鉴并撰写评价,请教制茶师改进方法。 | 亲身体验制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观察、动手与创新优化能力。 | ||
研学后 | 深化拓展、总结评价:结合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撰写茶叶调研报告或设计茶文化宣传方案。 | 成果升华 | 小组综合展示研学成果,分享感悟;个人撰写心得体会,运用学科知识剖析茶叶产业,提出发展建议。 | 巩固知识,提升表达,促进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传承创新精神,延续研学价值。 |
五、课程实施与评估
教育部等 11 部门颁发 《意见》要求: “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6]。而在实施流程安排中,也需要对学生家长学校等利益相关体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的准确性、全面性、动态性……在参与茶叶的研学课程方案当中,参与者通过研学导师及家校一体的教育获得了不少的收获,在其中就有学习到了重庆茶文化的相关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实操技能,也培养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从更深刻的角度来说,也是pbl教学理念在茶文化当中的又一作用与结合。主要包含研学模块,评价内容,评价角度,呈现方式,评价方法等,具体措施如表3所示:
表 3 研学旅行课程学习成效评价表
研学模块 | 评价内容 | 评价角度 | 呈现方式 | 评价方法 |
知识学习 | 对研学地历史、地理、人文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历史事件、地理特征成因、民俗文化内涵。 | 深度:能否剖析知识内在联系;广度:涉猎知识范围多少。 | 书面测验:考查知识点;问答交流:课堂随机提问。 | 教师出题测试;小组讨论中观察发言。 |
实践技能 | 野外考察技能,像标本采集、地质勘探工具使用;手工技艺学习,如传统陶艺、剪纸技巧掌握。 | 操作熟练度:工具运用是否流畅;成品质量:手工艺品精美度、科学性。 | 技能实操展示;作品实物呈现。 | 教师现场打分;学生互评作品。 |
团队协作 | 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分工合理性、成员沟通积极性、冲突解决能力。 | 分工:是否发挥成员优势;沟通:信息传递有效性。 | 观察小组合作过程;小组汇报阐述协作体验。 | 教师全程观察记录;小组自评与互评结合。 |
情感态度 | 对研学的投入热情,克服困难的毅力,遵守研学纪律、爱护环境意识。 | 投入度:主动参与程度;品德表现:行为是否文明。 | 研学日记反映;教师日常观察记录。 | 查阅日记;教师依据观察直接评定。 |
教师全程跟进,记录学生在各研学环节表现,如参观博物馆时专注度、小组讨论参与积极度,每日整理记录。学生撰写日志,详述每日所学、困惑、团队互动,教师定期查阅,了解思维动态,为指导提供依据。每次小组活动后,成员互评分工协作、沟通贡献,促进团队成长,教师参考调整分组。研学报告内容涵盖知识收获、技能运用、问题探究,从深度、广度、逻辑性评分,考察综合素养。学生口头汇报研学成果,从表达、内容、互动考量,锻炼表达,反馈学习成效。
本研究聚焦茶叶研学旅行课程,创新性地将实践参与视角与 PBL 教学理念深度融合,打造出兼具知识传授与实践锤炼的特色课程体系。围绕茶叶的深厚文化底蕴、精细种植技术、复杂加工工艺以及高雅品鉴艺术精心布局,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踏入茶园、工坊,参与到研学教育剧本杀当中来,以实地考察感知茶叶生长环境,借动手实践掌握制茶要领,靠小组合作攻克学习难题。
参考文献:
[1] 吴芹瑶,刘润芳,方宇欣,等.义务教育“双减”背景下茶旅研学行为意向研究[J].中国茶叶,2024,46(05):30-40.
[2] 夏雪梅.2019 基础教育风向标:项目化学习[N].中国教育报,2019-01-02(05).
[3] 叶荔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PBL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02):95-101.DOI:10.13811/j.cnki.eer.2022.02.013.
[4] 李志伟.铁观音制作技艺非遗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基于体验学习视角和STEAM理念[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24(3): 42-48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4): 27-30
[6]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7,(4): 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