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正文
引言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回归教学正轨,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因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经常结合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开展教学活动,从多个渠道整合优质的史料,认真梳理和分类史料,利用真实可查的史料讲解历史知识,指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全面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意义
首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很多学生存在认知障碍,学习热情不足。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教师以史料为载体,直观生动地呈现历史事实,弥补学生思维短板,扫清学生认知障碍。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高涨,能够深度分析形式多样的历史史料,挖掘史料潜藏的历史知识,自主还原历史真相,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
其次,有助于深化学生知识印象。长期传统的教-学-练模式导致学生的思维比较闭塞,难以自主联系和比较多元历史事物并构建知识体系,知识印象不够深刻,存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1]。在依托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教师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在横纵联系中直观呈现历史真相,引导学生“抽丝剥茧”,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真相。学生的学习深度迅速提升,能够留下深刻的知识印象。
再次,有助于锻炼学生辨析及运用能力。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高度迅速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反复提及。在培养学生史料师证素养时,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表现,引导学生认真辨析史料,灵活运用史料参与观点论证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较足,辨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迅速提升。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整合多元史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练模式导致初中历史教学局限于课堂及教材,学生所获得的史料非常有限,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印象。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教师应“跳出”课堂和教材,从多个渠道整合多元史料,拓宽历史教学资源来源渠道,将历史课本与一手和二手史料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历史事件,确保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透彻全面的理解及认知。其中图书馆、电子数据库是非常常见的史料来源渠道,教师可以转变传统教学认知,广泛搜集和整合史料,提升课堂教学容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在讲解七下“宋代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图书馆查阅宋人文集、地方志以及官方档案记录,登录线上学习平台,在电子数据库中整理该时期的考古发掘报告、社会经济发展记录以及书画作品,了解形式多样的史料。在完成史料整合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灵活处理史料,简单讲解批判阅读史料的方法,带领学生分析史料来源的可靠性、史料记载的时间以及史料作者的目的和立场,提升学生史料鉴别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确保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学习教材之外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系统梳理史料,强化学生知识理解
历史史料种类多样,内容较为复杂,覆盖范围非常广。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系统梳理和分类史料,在结构化处理和逻辑化分析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及认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史料洞察力[2]。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与“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史料,结合“古希腊城邦时期”、“亚历山大大帝的崛起和征服”以及“亚历山大帝国分裂”等主题自主分类史料,将其分为文化成就类、军事外交类、经济状况类以及政治制度类,深度分析不同阶段的史料。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教师需要扮演学习顾问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高效整理多元史料,逐步完善知识体系。比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以时间为节点,逐步细分史料实例,系统整理历史信息。借此机会锻炼学生史料解读能力,提升学生对史料解读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确保学生全面把握和透彻理解不同阶段的历史知识。
(三)鉴别史料真伪,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史料真伪鉴别尤为关键,关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教师首先应结合学生认知期待和思维习惯带领学生鉴别史料真伪,提升学生史料鉴别能力,避免虚假信息误导学生。比如在讲解七下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协作互助,共同核查史料的出处,了解作者的出生背景、撰写时间以及撰写目的。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度鉴别史料内容的一致性,综合对比同一时期中不同来源的史料内容,分析两者的区别以及矛盾,尝试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历史知识积累鉴别史料真伪[3]。比如在结合“明朝科技成就”指导学生搜集《天工开物》中的史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天工开物》与该时期的其他考古史料相对比,分析两者是否存在矛盾之处。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鉴别史料内容的合理性以及逻辑性,分析史料内容是否符合该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形势。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拉长战线,引导学生站在现代社会视角分析检验科技成果,主动参考历史专家的相关论述和研究成果,尝试自主论证史料,分析史料的真实性。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更加透彻,能够形成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为目标组织开展历史教学实践活动时,历史教师应正视史料的教学辅助作用,高度关注学生认知期待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深度辨析史料,认真论证历史观点,用多元史料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快速吸收,全面强化学生知识印象,提升学生认知的高度。确保学生增强历史学习自信心,从被动接受过渡到主动探究,从浅层认知过渡到深度学习,真正成为历史课堂中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巩春红.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家长, 2023(3):67-69.DOI:10.3969/j.issn.1006-7485.2023.03.023.
[2] 周文全.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思考[C]//广东教育学会2024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九届广东省中小学校(园)长论坛论文选(二).2024.
[3] 刘庆.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 202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