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的T态实施——以《“六悦”里的药草香》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黄朝侠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 21512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跨学科主题学习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核心素养时代育人方式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实践中,跨学科主题学习依然存在诸如内容的拼盘化、形式的杂糅化和方法的单一化等问题。根据跨学科主题学习纵横两方面的意蕴提出的“T”态理念能够主动关联学科,在问题解决中深化学科理解,丰富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形态。现在以“六悦里的药草香”为例对相关观点进行具体呈现。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T态实践;实施范式

正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明确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各学科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成为核心素养时代育人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某一门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虽然《课程方案》强调各门学科都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但究竟怎样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怎样实施仍困扰着很多教师。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问题分析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科学课程、校本课程。然而,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实际和实施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的拼盘化、形式的杂糅化,方法的单一化。

(一)内容的拼盘化,只见学科不见整合

由于分学科的知识背景,学科教师往往熟悉自己的学科而不了解其他学科,缺乏知己知彼的整合,很难胜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开发与实施指导。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各教各的,学科之间并未产生真正的关联,更没有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只能说是多学科而非跨学科,学科之间并没有因为整合而产生新的见解,很明显,拼盘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无法承载培育核心素养的期待。

(二)形式的杂糅化,只见活动不见本质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忽略了跨学科学习的本质是基于问题解决而产生的学科之间的融通,往往停留在形式上的跨学科。有的老师为了完成跨学科教学任务,强行在学科之间进行“搭桥”,造成似是而非的“跨学科”。如,英语老师让学生制作植物名片,引导学生在展示与制作中说英语,认为这就是英语与美术的“跨学科教学”。杂糅的形式导致人为地复杂了学科教学,热闹的背后难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和意义。

(三)方法的单一化,只见知识不见思维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书本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强调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这些理念最终会因为教师学科本位的思维方式演变为学科教学的变式。教师很难跳出学科的范畴,去关注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等核心素养方面能力的培养。更多的老师会选择讲授式这一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直接将知识教给学生,完成学科任务,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的力的提升。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T”态实施

面对现实困境,我们重新审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和价值。从横向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了学科融合,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记作“—”);从纵向看,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加深了学科理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记作“”),两者形成横纵交织结构、横联纵进效应(记作“T”),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基于对本质意义的理解,我们在实践中提炼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T”态策略,并形成“四步”操作法。现以“六悦里的药草香”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进行阐述。

(一)选题:整体规划跨学科学习主题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主题是核心,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为保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能够常态实施,学校在筹备时需整体规划跨学科学习主题,做到统筹兼顾。“六悦里的药草香”跨学科主题学习在选择题时我们考虑了以下三个因素。  

1.着眼社会生活,面向问题解决

跨学科主题学习只有根植于生活的沃土,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学生对于身边的中草药并不了解,如何让小学生了解中草药文化,认识身边的中草药植物,该如何讲好中草药故事,传承中草药文化?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2.加强学科贯通,促进知行合一

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操作性等特点更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能够更好地解决了学教学中的学用分离问题,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六悦里的药草香”以中草药植物为切入点,涉及自然、社会、自我三大领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同时,通过种植、讲解、使用、制作等不同的阶段任务,将科学、语文、劳动、数学、信息、美术等学科课程内容整合起来,实现学科素养培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真实问题的能力。

3.重构学习场域,促进跨界融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跨”字,不仅仅指向跨学科,同时也指向跨场域。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如何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这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六悦博物馆就位于我校对面,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馆内的中药柜展区为学生提供了走近中医药文化的便利资源,广泛分布于校内外的众多鲜为人知的中药草植物等着同学们去发现。

(二)设计:学科协同跨学科学习任务

    跨学科主题学习依托于具体的学科以及相应的学科内容开展。为了更好地进内容板块的设计与组织,学期初由教科室牵头,召集各学科骨干教师一起进行研讨,围绕“六悦里的药草香”主题在教材中寻找相关内容和可利用的资源,确定实施年级和可拓展的内容。

1.优化选择跨学科内容的关联学科

学科教师可根据主题及教材内容就近选择关联学科,各自发挥自己学科的作用,使主题更容易深入。如在四年级语文“轻叩诗歌大门”单元,教师组织学生课前观察校园里的中草药植物,查找相关资料,为中草药植物创作诗歌,制作诗集,朗诵并演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立足语文学科,主动向科学、信息技术、美术、音乐学科进行跨界,跳出学科的范畴,教师关注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激活已有经验获取新知。

2.教师协作确定所跨学科主题内容

学校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商讨,最终确定所跨学科具体内容。在“六悦里的药草香”主题中,劳动教师结合农业生产劳动板块的内容确定种植中草药植物内容;科学教师结合教材中种子发芽的内容,教学生育苗的方法;数学教师则是让学生测量、计算劳动基地面积、根据说明书确定株距行距;在美术课上进行药草包装设计等。最终确定了“我是药草小园丁”、“我是药草小专家”、“我是非遗小药工”三个内容板块。

3.基于师生兴趣选择具体学习任务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顺利开展,必须要点燃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还要结合教师的学术兴趣及特长来选择学习内容,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比如在第二阶段“我是药草小专家”中关于中草药植物科普板块,喜欢泥塑的劳动老师就提出可以进行“中草药植物模型展”的泥塑作品制作,让学生在制作中对于中草药植物各部分的结构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呈现出植物的形态,便于更多同学认识身边的中草药植物。

(三)实施:强化跨学科学习过程指导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指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在思考,怎样设计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驱动任务,激发学生想参与的内在动机,怎样让学科知识在真实的跨学科学习情境中用起来?怎样为学生持续的完整的学习提供帮助?

1.借助驱动任务,激发内在动机

    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驱动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目标感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并提高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六悦里的药草香”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我们以“如何讲好中草药故事,传承中草药文化?”为驱动任务,创设情境,将其分解为不同阶段的子任务,学生完成不同身份的转换:植青绿、种药草;效神农,识药草;学古医,寻百草;访专家、做讲解。学生以传承人的视角展示中草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发掘中草药的时代价值。

3.基于学科学习,促进学以致用

   学科知识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基于学科学习的实践逻辑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避免主题的去知识化和过度学科化。要让学生学生综合运用已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深入掌握。在“六悦里的药香”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为“中草药种植基地植物制作二维码”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学生除了学习二维码的制作方法外,还要考虑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排版设计,语文、科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迁移。

3.提供学习支架,助力学习深入

合理的学习支架能够帮助学生参与到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中,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同阶段我们应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支架,为学生的深入学习保驾护航,提供跳一跳摘果子的“阶梯”。在“六悦里的药草香”主题学习过程中以各种“任务单”、“探究单”为支架,为学生博物馆实地考察和解决复杂问题提供范式,留下探索的痕迹,助力学生深入思考;在学习结束时通过“展示单”和“拓展任务”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成果提供支架,为感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指引方向。

(四)评价:指向成果发布与反思

1.成果展示,关注问题解决度

   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优化学习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形成综合能力。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结束后,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展示物化的和思维的成果,提升学生参与的价值感。在“六悦里的药草香”学习活动结束后,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现场成果发布会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向老师、家长、校外指导老师等发出邀请函,举办成果发布会了,完成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整个过程见证了学生在活动中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和道德情感的生化。

2.反思评价,关注过程投入度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多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具体情境中评估,构建全面的认知,整个过程需要学生深度参和主动投入。在发布会上,受邀教师、家长和校外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发布会结束后,学生通过评价表进行自评和互评,记录自己在主题前、主题学习中和成果发布会的表现情况,肯定优点,反思不足,为以后的跨学科主题学生提供调整借鉴的方向。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T”态实践的思考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T”态实施需要学校在“时间、空间和教研等方面给予支持,以避免流于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对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压力和畏惧心理,一方面是学校没有推动形成跨学科合作的教研机制,缺乏合作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受限制,使得学习难以持久深入。因此,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支持条件的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时间上:赋权教师,灵活整合课时

    在时间上,要突破40分钟一节课的限制,避免陷入下课铃一响,跨学科主题学习就不得不戛然而止的尴尬处境。教师应被赋予一定的权力整合课时,在保证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需要灵活设置主题学习时间,甚至可以用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开展,以弹性的时间,增强跨学科没主题学习的时效性。比如在“中草药植物模型展“的准备中,就可以集中劳动周时间开展,集中完成作品制作、植物名片设计和填写,避免因时间的碎片化导致学习的碎片化。

(二)空间上:突破局限,回归生活场景

     在空间上,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突破学科学习的空间局限,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博物馆、田间地头、公园湿地等多元的空间场所,适当利用虚拟网络空间,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3D纪录片等方式,还原生活世界本来的面貌,学生在具身认知中增强学习体验。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