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创新: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文科;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正文
一、新文科理念溯源
新文科教育理念发轫于西方。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 Sloan基金会资助的新文科项目开创了新文科改革先河。之后美国施拉姆文理学院延续其发展思路,提出了从理念到装备、从课程到教法全方位的系统变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科学技术、课程体验、学科交叉及实践指导[1]。中国语境下的新文科建设具有极强的本土底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新文科建设是由公共权力机关主导,自上而下式垂直探索,从属于国家发展战略方针;二是依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灿烂文明。我国新文科建设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致力于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派[2]。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定位
数字信息时代,新闻传播学科更加具体地受到新科技、新思潮和新产业的影响,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提高思想站位,更加系统科学地回答好、解决好“培养什么样新闻传播人”的时代问题。
(一)深厚的政治素养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3]。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底色。新闻学教学融创赋能、实践致新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地方高校要向当地深扎根,从学校小课堂走向地方大课堂,充分发掘所在区域的史料文化,借助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让思政“活起来”,让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纯粹的人文情怀
后真相时代,感性有时会超越理性,信息传播呈现无序化特点。新闻传播专业兼具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属性,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经世治国知识分子价值观,“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正是新闻人及新闻学子应该追求并传承的职业精神。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重视当下媒介话语场域中相对缺失的人文属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人文情怀和担当精神,让学生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勇于发现真相、探究真理,保持对真实、客观的追求,熟练运用人文、社会、历史等知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监视环境、守望社会”的功能[4],当好社会的“瞭望塔”。
(三)系统的知识结构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成长起来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可能会遇到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更棘手、更困难的媒介生态和工作压力。这就需要当下的传媒人具有更高的眼界与视域,没有学贯古今、博通中外的知识积淀,很难当好公共话语权力的“冲锋号手”。从教育教学角度来讲,要紧密契合新时代传媒行业涌现出的全新需求,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优化与重组,精心构建跨学科、复合型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传播学所具备的开放性特质与融合优势,将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多领域的通识知识深度整合,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筑牢其通识素养根基;另一方面,还需把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同信息技术、公共传播以及创意传播等关联产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多管齐下,培养造就契合时代要求、专业素养过硬的一流新闻传播人才。
(四)革新的现实技术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领域已然历经了全方位革新。于内容维度,素材挖掘深度借助前沿科技被大幅拓展,不再局限于过往传统取材范畴;于表现形式,形态各异,科技的“身影”愈发醒目,二者所蕴含科技要素均呈迅猛递增态势。例如人工智能所赋予的智能采编潜能、大数据带来海量信息高效筛选整合优势,以及算法推荐达成精准推送个性化资讯,种种先进技术深度渗透,且成为新闻传播迈进智媒新纪元的“助推器”。业态迭变,新闻传播教育也迎来发展“拐点”,亟待开启面向技术教育层面的深度转型之旅。传统新闻教学侧重于基础采写编评等常规技能已然不足,当下必须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维度教学,引领学生洞悉数据新闻全流程制作精要,从繁杂数据汇聚梳理起始,直至兼具深度与可读性报道成品,熟稔大数据复杂架构与算法底层逻辑,明白信息筛选推送机制机理,熟练驾驭虚拟现实技术,为受众营造沉浸式新闻体验场景,领会智慧传播理念,把握未来媒体多元创新发展趋势。
三、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自然是怎样培养的问题。地方高校要坚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牢固“树立校地命运共同体”办学理念,坚持“依靠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贡献地方”,既立足当地、又面向全国,办好让人民信赖、让党放心的新闻传播教育。
(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主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石,蕴含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党性原则、社会责任与开放创新五大原则,与新闻传播学追求真相、守护正义理念深度契合,极具现实实践指引价值。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活动实践的具体参照系,对规范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引导其坚守新闻理想与职业操守具有现实可操作性[5]。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思想红线贯穿始终。课程设计要在传承经典理论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前沿视角,教学内容要紧扣社会热点,深挖本土案例,让当地历史“活起来”,同时还要积极邀业界专家参与培养方案论证。在夯实理论根基之际,着重锤炼学生新闻素养,厚植政治、人文素养与职业操守,全力培养契合新媒体发展浪潮、助力区域发展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二)以文理交叉理念为指引,构建多维融合课程体系
通过文理交叉跨学科课程群的设置,培养学生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在未来的新闻传播领域中更具竞争力和适应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专业作品创作实践课,模拟新闻编辑室的运作,将学生置于新闻采写编评及制作业务场景,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融入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掌握不断变化的传媒业态的新工具、新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项目制的形式,与业界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传媒行业项目。这样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在未来工作中,不仅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还能够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三)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原则,营造育人新环境
新文科建设要求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高校主体能动性,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统一,以完善教学制度、提升教师能力、建设质量监控体系为抓手[6],全面提升学校服务能力,营造全方位育人新环境。一是要创新教学管理,拓宽学业路径。紧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弹性学制、双学位及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制度。打破诸多限制,学生可以依兴趣与职业规划选课,在宽松自主环境下多元发展,赋能成长。二是要强化师资力量,助力学生进阶。“师优则徒强”,打造学习型师资梯队,助力年轻教师 “上台”,有经验者 “站稳”、资深者 “出彩”。三是要邀请业界专家分享行业实战经验,邀请名校名家进校举办前沿讲座,贴近实践,开拓视野。四是要强化质量监控,保障教学效果,进一步强化以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在原有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监控—信息采集—评价—分析—反馈—调控—改进—提高—再监控”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7]。
(四)打造融入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是检验教学的“试金石”,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是联结校园理论“象牙塔”与媒体行业“大熔炉”的桥梁,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以实践教学作为“破局之刃”,深入剖析、精准把握媒体岗位在不同维度——诸如融媒体采编流程、新媒体运营策略、大数据舆情分析等层面涌现出的新需求、新特点,据此突破新闻传播教育既有边界,丰富重塑其内涵。在这改革进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地方媒体实操案例进课堂,模拟当地一线工作场景开展教学活动使理论知识具象化、可感化;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与本院校传媒资源特色相呼应的企业进行定点配对,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输送学生 “沉浸式” 参与传媒实习项目,疏通教学“堵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地生根,化作回馈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实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和地方发展的澎湃浪潮之中。
参考文献
[1] 曲卫国,陈流芳.“新文科”到底是怎样的一场教学改革?[J].当代外语研究,2020,(01):
14-25.
[2]教育部谈如何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2019-02-26).http://www.
chinanews.com/gn/2019/02-26/8764951.shtml.
[3]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进路[J].中国编辑,2021,(02):
16-21.
[4]郭敬原.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1,(08):7-10.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21.08.003.
[5]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4-8.
[6]赵子铭.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传媒,2023,(13):76-78.
[7]张克营,张娜,秦苗,等.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新实践的思考[J].黑河学院学报,
2020,11(10):64-66.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价值塑造、交叉融合、数字赋能、实践融创”新文科背景下新闻学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Z2023019)、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研究”(S202410452049)资助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