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数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与数学抽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数学抽象思维的发展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巧妙地构思并构建生动且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其中故事与游戏情境尤为有效。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精心打造这样一个分蛋糕的情境:在生日派对上,有一个美味的圆形蛋糕,现在要将它平均分给若干个小朋友。教师可以先拿出一个实物蛋糕模型,或者通过精美的图片、动画展示蛋糕的模样。当面对如何公平分配蛋糕的问题时,学生们会积极思考。比如有 4 个小朋友时,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蛋糕部分就是这个蛋糕的四分之一;若有 6 个小朋友,那每人分得的便是六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直观地看到蛋糕被分割成不同的份数,他们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从实际的分蛋糕操作与观察中,他们逐步舍弃蛋糕的口味、颜色、装饰等非本质属性,而聚焦于每份蛋糕与整体蛋糕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本质特征,从而成功地从具体的分物情境里抽象出分数的概念。这一情境创设不仅让学生轻松理解了分数所代表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开启了他们数学抽象思维的大门,使他们在今后面对类似数学抽象问题时,能够依循此经验进行思考与探索,为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筑牢根基。
二、开展探究活动,培养逻辑推理
开展探究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探究性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逐步提升逻辑推理素养。以“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实践来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进行大胆猜想。有的学生可能依据三角板上特殊三角形的内角情况,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度;有的学生可能凭借直觉给出其他度数的猜测。随后,学生们进入实际操作环节,用量角器仔细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将度数相加,这是他们初步验证猜想的尝试。接着,更为精彩的剪一剪、拼一拼活动展开,学生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然后尝试将它们拼在一起,他们会惊喜地发现,三个角恰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而平角的度数正是 180 度,这进一步验证了之前的猜想。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从最初的猜想,到基于测量和操作的验证,学生们充分运用了合情推理,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感受提出假设,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而最后运用演绎推理,依据平角的定义以及三角形内角与平角之间的逻辑关系,严谨地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度的科学结论。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了逻辑推理的全过程,使他们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能够更加熟练且自主地运用合情推理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运用演绎推理去论证结论,不断提升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构建起严密的数学思维体系。
三、运用信息技术,助力直观想象与数学建模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助力学生直观想象与数学建模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以多媒体和动画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动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在讲解圆柱与圆锥的关系时,教师借助动画演示将圆柱削成最大圆锥的过程。动画中,圆柱以清晰的三维图像展示,随着刀具的切入,圆锥逐渐从圆柱中成型。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圆锥与圆柱在底面积方面,圆锥的底面是圆柱底面的一部分,且二者完全重合;在高的维度上,圆锥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而在体积关系上,通过动画中对削切过程的展示以及数据的同步呈现,学生能深刻理解到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圆柱与圆锥关系的清晰模型,相较于传统的静态教学,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反复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他们能够依据动画中的图像变化,在脑海中自行想象出不同形状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转换与关联,为今后解决更为复杂的几何问题奠定了坚实的思维基础,也为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迅速联想到相关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运用。
四、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是强化学生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要策略。教师通过设计贴合生活场景的问题,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在百分数的教学中,计算商场打折商品的价格是极为典型的应用实例。例如,教师创设商场购物情境,一件原价 500 元的衣服,现在打八折出售,学生需要运用百分数知识计算出实际售价为 500×80% = 400 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百分数与乘法运算的结合运用,还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消费中的价值。此外,统计家庭每月水电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则更侧重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收集家庭每月的水电费数据以及总支出数据,如水电费每月分别为 100 元、120 元等,总支出为 3000 元、3500 元等,然后计算出相应的百分比。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学会整理数据、运用除法运算得出结果,并能对不同月份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水电费支出占比的变化趋势,从而理解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通过这些生活实例,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数学运算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计算,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数据分析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够洞察生活现象背后规律的手段,有效提升了学生在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方面的核心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读生活、规划生活。
五、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教师应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逐步形成核心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高会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及课堂教学质量[J].中华传奇, 2019(21):1.
[2] 孙明燕.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文信息, 2018, 000(01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