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文化视域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创新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常沙沙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五十八中学 山东省东营市 257000

摘要

本研究聚焦黄河口文化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探讨如何通过挖掘黄河口地区独特的自然、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创新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

正文

 

一、引言

黄河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长时间观测天文、气象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作为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生态等内涵,具有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将其融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黄河口节气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一)培育自然生态理念
黄河口节气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例如,通过介绍黄河口湿地的形成过程、生态功能以及保护现状,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从而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二)弘扬传承节气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节气文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而黄河口节气文化属于文明社会的智慧结晶和优秀产物,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优化学生道德情操的同时能够增加其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加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

三、黄河口节气文化融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师对黄河口节气文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依赖教材,较少主动挖掘地方节气文化资源,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将黄河口节气文化融入教学时,一些教师往往采用简单的讲授法,只是向学生介绍相关节气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难以让学生深入体验和感悟黄河口节气文化的魅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缺乏系统的课程资源整合
目前,黄河口节气文化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校和教师没有对黄河口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开发,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导致教学内容零散、随意,无法充分发挥黄河口节气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实践创新策略

(一)挖掘节气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1.编写校本教材
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地方特色的黄河口节气文化,编写黄河口节气文化与道德与法治相融合的校本教材,将黄河口节气文化系统地融入到教材中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教学主题和活动,如“传承黄河口节气民俗文化” 等,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贴近学生生活,达到传承文化与德育并举的双重目标。

2.开发课程资源包
除了校本教材,还可以开发黄河口节气文化课程资源包,包括教学课件、视频、图片、案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持。例如,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过程中,将“食物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探究活动进行延伸,设计“走进黄河口二十四节气,感受黄河口农耕文化”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节气文化课程资源。通过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口节气的内涵和价值明确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3.跨学科资源开发

抓住有利契机,开展跨学科学习。通过与语文、地理等学科的横向联系,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渗透“节气文化”。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语文学科中关于“二十四节气”诗歌、故事、传说。地理课上,学生会从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中认知“春分”“秋分”的太阳黄经度,了解“春分”和“秋分”之后的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感受节气文化底蕴的同时,达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1.创设节气文化教学情境
创设与黄河口节气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从而提升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通过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芒种”时,可以介绍农忙季节的辛苦,让学生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及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2.构建节气主题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黄河口节气文化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黄河口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采访。如春季踏青懂得“春耕夏种”的自然规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与学生一起参与与节气相关的实践活动,如集体种植、收获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例如,在“立秋”时,可以组织学生集体种植秋季作物,体验合作的乐趣。让学生通过社会性研学,达到学生、社会和大自然的有机整合,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创建节气文化探究合作小组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与黄河口节气文化相关的学习任务,如制作黄河口节气文化手抄报、开展黄河口节气文化主题班会等。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对黄河口节气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拓展教学渠道,营造文化氛围

1.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可以将黄河口节气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例如,在校园内设置黄河口节气文化长廊,展示黄河口的不同节气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图片和文字资料;举办黄河口节气文化节,开展民俗文化展览、生态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黄河口节气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2.家校合作
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参与黄河口节气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活动,如参加传统民俗活动等。同时,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学生讲述黄河口节气的故事和传说,传承家族文化和地方文化,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都能感受到黄河口文化的魅力,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黄河口节气文化的传播渠道。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工具,向学生推送黄河口节气文化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和了解黄河口节气文化。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作与黄河口节气文化相关的作品,如电子手抄报、微视频等,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黄河口节气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德育价值,本课题以黄河口二十四节气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为研究主体,探究出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节气文化的对策,教师要注重身边资源的开发,在诗句中寻找节气元素,并完善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黄河口地域特色文化为载体为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发文献:

 陈云芳 谢安泉《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教育教师》2023年第11期

陈云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推动二十四节气文化真善美评价》    《教育参行》2024年第01期

罗文娟《融入地域文化,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作者信息:常沙沙,女(1986.10—),汉族, 山东东营,本科,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