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中学思政课“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振

昌吉州第四中学 831100

摘要

随着新时代对教育目标的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固本强基的作用。在中学思政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政治引导的基本功能,实现培根固本、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为此,本文探讨了中学思政课在“教-学-评”一体化策略下的有效实践方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评价体系,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提高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深刻性,从而推动新时代思政课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学思政课;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思政教育

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与社会团结的重要基石,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尤为关键。然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在传递该意识时常受制于内容单一、形式局限,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共鸣。传统教学模式在多样化教学与评价的结合上有所欠缺,使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为此,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以更深度融入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学思政课教学现状与挑战

当前中学思政课在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内容融合不深入、教学方式单一以及评价体系局限上。教材中关于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的内容多为概念性描述,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使学生难以在情感层面产生共鸣。同时,课堂教学大多依赖讲授模式,互动性不足,学生对多元民族文化的认知缺乏直观、生动的感受,进而影响其对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评价体系的局限进一步制约了教学效果,考核往往集中在知识掌握层面,忽视了学生在民族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真实变化,这导致学生对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流于表面,未能形成深层次的价值认同。这些问题使得思政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培育民族意识的潜力,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制约[1]

二、中学思政课“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二)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加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的比重,从多维视角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过增设专题模块,将教材内容从单一的民族团结主题延展到更广泛的历史、文化、社会层面。课程可介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背景及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使学生感受到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例如,通过展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程,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这种深入的课程设计不仅在知识层面上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还逐步增强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典型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故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讲述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如重大灾害中的互助互爱或抗击疫情中的团结一致,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案例中体会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从而将民族认同感内化为个人情感。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深度,也让学生在心灵上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落实习近平主席“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2]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策略

项目式学习和小组合作是一体化策略中的重要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与民族团结相关的主题项目,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探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享彼此的认识和体会。通过合作调查、研究展示等实践活动,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包容、互助的合作精神。这样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灵活,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是提升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借助虚拟现实(VR)、纪录片、图像等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将多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民族的节日和习俗,身临其境地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这种多感官的体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增强了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三)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实施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是“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的核心环节,能够更全面地衡量学生对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情感变化。在知识考察之外,过程性评价结合结果性评价,可以更细致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情感发展。通过设置相关评价项目,教师可以考察学生在民族团结主题下的理解与体会,不仅关注学习成果,更强调对学生情感变化的关注,以便推动民族认同感的逐步形成[3]

自评与互评机制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自评中能够总结课堂的收获,体会自己在情感态度上的成长,特别是在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方面的进步。在互评过程中,学生可以聆听和分享彼此的见解,从不同视角理解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这样的双向评价方式,不仅促进学生对共同体意识的多维理解,也鼓励他们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使评价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引导环节。

三、“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对学生民族认同感的提升

“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在内容、方式、评价的结合下,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丰富的民族团结实例与情境体验,逐步在情感层面形成对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例如,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更易从内心接受中华民族的多样性与一体性,从而提升对民族认同的感受与态度[4]

(二)对学生思维能力与价值观的影响

“教-学-评”一体化策略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共鸣,也在提升其思维能力和价值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项目式学习和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在讨论与实践中学会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培养了多维度的思考方式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多元化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激发其对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深层思考,帮助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形成更完整的价值观。

(三)对教师教学实践的促进

“教-学-评”一体化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也推动了教师的教学实践创新。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教师能够更灵活地组织课堂内容,使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方式,从而营造出更加生动、开放的课堂氛围。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教师提供了多角度了解学生思想变化的渠道,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以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这一策略促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在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具有积极意义[5]

总结: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中学思政课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策略优化内容、创新方式、丰富评价方式,拓宽学生认知视野,激发民族认同与归属感。学生在情感和认知层面体会到个人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这种教育实践不仅滋养学生的精神成长,更为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提供了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巧琳,汤淑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J].大学,2024,(30):79-82.

[2]汪文龙,任嵘.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策略——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高中接力课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02):72-74.

[3]曾银秀.一体化背景下中学思政课教学策略分析[J].家长,2023,(27):171-173.

[4]张莉云,付萌梦.中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策略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六).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2021:3.DOI:10.26914/c.cnkihy.2021.057984.

[5]蔡小葵.“大思政课”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J].特区经济,2024,(08):18-21.

本文系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题中学思政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以昌吉州第四中学为例”(课题编号:XKT-2404056)阶段性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