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中多文本阅读的深度学习与评价机制探讨
摘要
关键词
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多文本阅读;深度学习与评价机制
正文
一、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逐渐成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教材中创新设置的“活动·探究”单元,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这些单元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及表达能力[1]。它弥补了课堂上难以将语文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缺失,打破了传统单元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这种新的编排方式给予了教师践行新教学理念和学生实行新学习方法一个好机会。
在“活动·探究”单元中,学生不仅需要完成传统的阅读、写作任务,还需要参与到更具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活动中,如新闻阅读、演讲写作、诗歌创作和戏剧表演等。这种基于任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文本时,如何进行跨文本的分析、比较与整合,以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知识内化[2]。然而,如何在多文本阅读的框架下,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传统的评价机制多侧重于知识点的掌握和单一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深度的发展。因此,探索一种能够全面评价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的深度学习、语言能力及思维品质的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中的多文本阅读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单元,旨在通过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其中,多文本阅读作为其核心教学策略之一,主要通过对单一主题或内容的不同文本进行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3]。以八年级上册的“学习新闻”单元为例,该单元通过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等任务,围绕新闻这一特定主题展开,推动学生在对多篇新闻材料的阅读过程中,分析、比较和整合信息,从而加深对新闻本质、结构和语言特征的理解。
在此单元的多文本阅读中,学生将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新闻报道。如在“消息二则”部分,学生阅读了毛泽东与解放军的相关报道,了解历史事件中的新闻表达方式;在“飞天凌空”一文中,学生将分析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了解科技新闻的特点。这些新闻文本不仅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还要求他们从新闻的结构、写作方式、语言风格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三、多文本阅读对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
1. 多文本阅读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在“活动·探究”单元中,每一单元都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多文本阅读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推动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深化[4]。以九年级上册的活动·探究单元为例,学生通过对不同诗歌作品的阅读,如《沁园春·雪》(毛泽东)、《我爱这土地》(艾青)和《乡愁》(余光中),进行对比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文本的内容、语言和情感上进行深入理解,还要从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等多个层面进行思考。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展现了革命精神和国家情怀,而余光中的《乡愁》则从个人情感出发,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这种跨文化、跨时代的比较,帮助学生不仅扩展了诗歌的解读视野,还提升了他们对不同情感和思想表达的理解能力。
2. 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多角度分析能力
多文本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多角度的分析能力。在九年级下册的活动·探究单元中,学生接触到如《屈原》(郭沫若)等经典戏剧文本,并通过对比其他文学作品进行讨论,培养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学生在分析戏剧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表层意义,还要从文化、历史、人物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逐步掌握解读和评估文学作品的技能。
3. 多文本阅读促进知识内化与迁移
多文本阅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在不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在接触不同主题的文本时,能够将所学的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等综合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在“活动·探究”单元中,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等环节设计巧妙,学生不仅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还通过写作、口语交际等任务进行巩固与应用。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四、多文本阅读的评价机制设计
1. 强调过程性评价
多文本阅读的评价机制首先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而非单纯依赖最终结果。通过课堂讨论、阅读日志和思维导图等方式,教师可以持续关注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例如,在“学习诗歌”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讨论的观察,评估其从多角度理解诗歌的能力。
2. 多维度评价
评价机制应涵盖多个维度,如学生的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整合与创造性表达能力。在“学习演讲”单元中,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演讲稿,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任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多角度评估。
3. 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多文本阅读的评价应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通过实时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终结性评价则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果进行检验。例如,通过学生的演讲稿或新闻报道,评估其分析和表达能力。两者结合,有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4.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能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能够发现思维中的盲点并加以改进。例如,在“撰写演讲稿”任务后,学生通过自评与同伴反馈,提升自己在表达和创作方面的能力。
五、结语
在多文本阅读的教学实践中,评价机制的设计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验,更是引导学生深化理解、激发思考的有效工具。通过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的成长轨迹,推动其批判性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评价机制的灵活性与多维度设定,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发展空间。然而,评价机制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教师的设计和操作,更需要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反馈与调整。
参考文献
[1] 张宝珍.落实实践活动 提升核心素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实践与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 2022(15):10-12.
[2] 陶婧雯.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编写与教学研究[D].延安大学,2021.
[3] 华晔.浅谈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意义与策略——以统编版八上新闻单元为例[J].七彩语文(习作), 2021(32):58-59.
[4] 杨志鹏,田艳红.以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为抓手,推进学科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 202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