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教与学
正文
引言
“双减”政策以构建良好的生态教育环境,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指导思想。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立足学生实际,着眼学生发展,提升教学活动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教与学的思考与研究,是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可以使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和学生学习规律与需求进行有效融合,实现同步发展。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与学活动原则分析
(一)提高学生兴趣原则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压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教与学优化改革的重要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存在理解、吸收、应用等方面的学习问题,对于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和逻辑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进而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在实施教与学改革优化过程中,立足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实际,运用学生喜爱的数学知识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更为积极主动的开展自主思考,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更加感兴趣的动画片、玩具、游戏等内容作为数学知识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的方式理解“数”的涵义。
(二)提高学生能力原则
“双减”政策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是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需发挥自身的指导、组织和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学会自主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升学习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目标,减轻学生因被动学习和强制性记忆带来的负面感受。以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剪一剪、画一画、移一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数学概念有更为形象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通过眼睛观察、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提高生活教育原则
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小学数学育人功能,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活动优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与学活动当中,教师需立足小学阶段学生在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理解能力方面的成长特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学习当中提高创新能力。以四年级上册《运算律》教学内容为例,教师需转变强制性灌输的教育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通过开展丰富联想,提高对运算规律的认识与学习能力。例如开展“[200-(98+12)]÷2”这一计算式的运算规律讲解时,教师可以赋予其生活信息。比如“妈妈一共有200元,给哥哥买衣服花去了98元,给妹妹买玩具花去了12元,妈妈将剩下的钱平均分成两份,分别用来给哥哥和美美买零食。请问,哥哥和妹妹每人有多少元钱用来买零食?”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对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理解计算式的运算顺序,会更为简单,使学生能够将每个数字和计算方法与生活场景进行紧密结合,既可以起到强化学生理解与记忆的教学作用,还可提高运算律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与学活动策略探究
(一)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双减”政策下开展小学数学教与学活动的创新研究,需切实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发挥教师的指导、组织和引领作用,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预习方法,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找到自己的薄弱点,进而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学习。
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千克、克、吨》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需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数学知识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重量单位概念的理解。例如课前预习任务为:从家庭生活环境、超市购物场所、动物园三个场景中寻找“千克、克和吨”,并说一说“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比一比谁的眼睛更厉害,谁的理解更深入,谁的表达更生动。学生在完成具有竞争色彩的课前预习任务时,竞争意识会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激发,可以提高学生课前预习动力。学生可以通过在家庭和超市实地考察的方式,获取一袋食盐为500克、一袋大米15千克、一袋面粉25千克、一盒饼干200克等以千克和克作为重量单位的事物。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拎一拎的方式,总结出重量较大的物品采用千克作为计量单位,重量较小的物品采用克作为计量单位。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回忆动物园游玩经历等方式,得知一头大象中2吨、一只犀牛中3吨、一只河马重1吨等信息。学生在预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思考的方式,可以较容易的总结出千克、克和吨三个重量单位的大小关系。学生在课前预习活动中通过实践学习方式,运用数学思维,分析生活中常见事物的重量,为学生适应课堂教学活动奠定了学习基础。
由此可见,在课前预习活动中,教师发挥自身指导作用,科学合理的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总结获取丰富的知识内容和学习体验,均可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积极作用,实现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有效配合,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推动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实现优化与改革。
(二)丰富师生课堂互动活动,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实施双向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效果、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实施高效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运用平等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与关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营造出更加轻松、自由、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丰富学生课堂学习感受,进而起到减轻学生被动学习带来的压力感受,真正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推动小学数学教与学活动实现创新发展。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教学内容为例,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设计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的关注与重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结合自身认知和生活经验,运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线段、射线、直线”和“直角、锐角、钝角”。以小组合式学习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例,教师给予学生发表自身意见和看法的权利和平台,使学生在小组成员开展共同讨论、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完善“线与角”的数学知识内容,开阔学习思路。教师需全程关注各小组的学习讨论情况,必要时给予指正。比如当学生指出:桌面的边沿是一条直线时,教师可以进行知识补充: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桌面边沿两端无限延伸。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看继续提问:从桌面边沿的一端到另一端叫做什么?引导学生对线段特点进行思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互动,可以起到提升教学活动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对教师给出的指导意见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理论描绘生活现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完全削弱教师的指导教育作用,恰恰相反,需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进度、活动水平,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之后,教师需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总结、经验分享和反思活动,保障课堂教学活动整体效果。比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选择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全面的讲解,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共同讨论,确保各小组的学习和讨论活动的正确性、全面性和创新性。以“线”的分类和特点的讲解为例,学生可能在总结过程中,对于线段有两个端点并且有一定的长度特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点可以沿着同一方向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沿着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等知识内容的总结欠缺全面性。教师在班级范围内,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和总结,可以避免各小组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的遗漏。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丰富的师生互动活动,既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意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还可体现教师的指导、组织和引领作用,使教师有效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进行必要的过程指导和结果管理。教与学活动的相互配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教学指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达到提质增效的教学改革目标,落实“双减”政策要求。
(三)合理运用信息教学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吸收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实践研究所取得的良好成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活动当中,可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内容实现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减少学生凭空想象和思考所产生的压力感受。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与学的运用可以体现在情境创设、问题引导、思维培养、师生互动等多个方面。
以情境创设为例,以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能力不足和对逻辑性较强的数学题目缺乏形象理解等问题为立足点,思考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中的应用特点,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活动效率。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教学内容为例,该单元教学内容以乘法计算方法的教授为主要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初次开展乘法计算学习,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对于乘法计算的简便性特点缺乏有效认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教材中的体育场看台进行实景展示,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看到看台一共有几排座椅,每排的座椅数量,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确定,采用乘法计算方式可以更快地获得看台可容纳的观众数量是多少。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动画设计,将每排观众就座的过程显示出来,比如看台一共10排座位,每排可乘坐30人,利用信息技术使“观众”以一排为单位,依次就座,形象的推导出“30×10=300人”乘法计算结果。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减少教师的口语阐述,使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总结的方式,获取更多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灵活处理课堂教学问题,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双减”政策下开展小学数学教与学活动的探索,还需认识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与教师教学计划、设计不一致等“突发”情况的发生,提高教师随机应变能力,确保教与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例如,在开展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古人计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以计算羊圈中剩余多少只羊来开展减法计算。但是在课堂学生自主思考过程中,学生看到教学图片中小羊从羊圈中一个个走出的场景,可能会突发奇想,问老师:“从羊圈中走出来了5只羊,又有3只羊跑回去了,怎么计算”。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顺着学生思维,提出“你想一想走出来了5只羊,跑回去了3只羊,那实际上只有几只羊跑出来了?”则学生回答“5-3=2只”。虽然教学内容与教师的原有设计有了偏差,但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教与学活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灵活处理和机变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与学活动中落实“双减”政策,需加强对政策要求和指导思想的深入解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教与学活动设计时,需以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组织、引领作用和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为主要思考方向。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加强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教师随机应变能力等方式,全面激发学生参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学习和总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小兵.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教学简析[J].新课程,2022(24):16-17.
[2]李华.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2022(24):14-15.
[3]葛媛.“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2(15):35.
[4]李红英.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与改革[C]//.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成都论坛论文集(二).,2022:585-589.DOI:10.26914/c.cnkihy.2022.012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