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殊教育的陶艺课程发展现状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任自林

(乐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乐山 614000)

摘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发展工作,而陶艺作为美术教育的载体,与特殊教育的融合是二者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乐山师范学院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要求,研究陶艺课在特殊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效果,展开特殊儿童陶艺课教育,力图构建一套适合特殊儿童生理特点的陶艺教学模式。结合特殊儿童自身优势,探讨出陶艺课对特殊儿童的影响,构建出适合特殊儿童的陶艺教学模式。


关键词

特殊教育;陶艺;美术教育

正文


一、研究背景

“办好特殊教育”是党的十九大特殊教育发展的更高要求和庄严承诺。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部署各地加快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1]。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课程教材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更加多样,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融合教育全面推进《行动计划》“办好特殊教育”提出具体目标和方向,实现特殊教育模式多样化、课程深细化、融合全面化,必然离不开美育。美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这一过程,引领审美观念,陶冶情操,激发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意识,从而促进特殊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而陶艺作为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更是创造文明的载体,在现代美术教育领域中或不可缺,陶艺以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和历史感,对学生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陶冶情操”便是陶艺精神的生动体现。本文基于特殊教育的发展要求,研究陶艺在特殊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效果,旨在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二、陶艺在特殊教学课程中的的发展概况

(一)陶艺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美育的宗旨是育人功能,十九大以来国家大力倡导五育并举,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艺术素养、促进身心健康。陶艺作为美育教育的专业课程之一,在美术教育所具有的提高审美能力、创作能力、想象能力等功能基础上,更因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陶艺制作中追溯历史,提高人文素养,以及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加深对美学法则的理解和应用;更因其材质的可塑性而产生独有的心灵治愈能力,在制作过程中能随心所欲变换造型,尝试不同的创作风格,从而发泄情绪和缓解压力,还能培养耐心和信心,以及对细节的把控。因此陶艺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陶艺对特殊儿童教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1.选题意义

通过对知网、维普、万方等学术网的检索,现有对特殊儿童陶艺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多围绕“特殊儿童工艺美术实践”来进行相应地探讨,其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工艺美术的大范畴,缺少对陶艺内容的挖掘和对陶文化的思考,在认知科学层面对特殊儿童陶艺教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以上本文在梳理认知科学的基础上,结合“人”“技”“境”“物”探讨认知理论与特殊儿童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为特殊儿童陶艺教育寻求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撑。

2. 应用价值  

陶艺可以丰富特殊教育课程内容和推动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反过来特殊教育扩大了陶艺教育在新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更大范围的传播了陶艺文化,吸引受众群体。随着国家推行“五育”同步发展,陶艺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对促进特殊群体心理健康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比如聋生因听力缺失,依靠手语、口型、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达信息的沟通方式容易导致语义偏差,理解较慢,从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出现逃避学习,甚至逃避交流,更甚至出现自闭等心理问题。而陶艺实操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依靠语言交流为主。制作技法等问题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以及手把手教导来解决,而造型美学等问题并无严格区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每个学生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出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正因此,通过陶艺教育才可以使得如聋生等特殊儿童借助陶艺作品去达到自我肯定、纾解情绪,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创作去发散思维,也因寻找创作灵感而去发现身边的美,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第一,完善陶艺课程建设,促进特殊教育多元融合

指导下探讨出陶艺课程教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受教育方式的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相应地教学方案,完善课程建设,这对于陶艺课程的专业学科建设以及特殊教育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构建以特殊儿童为核心的陶艺教学模式

目前在特殊儿童陶艺的教学实践当中还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模式,现有教学模式虽然注重技能学习上的实践操作,但知识结构变化较少显得僵化,没有真正发挥出陶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学生兴趣不足。本文力求在认知理论的视野下寻出与特殊儿童陶艺课教育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特殊儿童陶艺课教育引入认知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建构身体知识系统、开展身体体验式教学,力图构建一套适合特殊儿童生理特点的陶艺教学模式。

第三,促使特殊教育与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进行融合创新

特殊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形象思维较好,受干扰的能力也要强于平常人。根据特殊儿童的心智特点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特殊儿童适合学习部分工艺美术。另外国内特殊教育院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工艺美术大师强强联手广泛开展特殊儿童陶艺教育工作。因此结合特殊儿童自身优势,探讨出陶艺课对特殊儿童的影响,构建出适合特殊儿童的陶艺教学模式,可以引导特殊儿童学习和加入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的行列,激发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活力。

(三)陶艺教学课程改革的现状

为全面贯彻成都市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2020年成都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成都市特殊教育专项提升工程项目规划及第一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补齐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保障全市残疾学生接受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到2025年建成全国特殊教育强市[3]

王志荣等在开发聋校在陶艺”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中,建议宜兴市聋哑学校应充分利用地域经济、文化资源,积极研究和开发“陶艺教育”的校本课程,达到了“以陶育人”的目标,实现了“以陶兴校”的目的[4]

综上所述,就当前特殊儿童陶艺教育的研究现状来看,探讨陶艺对于特殊儿童自身影响以及特殊儿童陶艺教学方法上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有所增多,但与特殊儿童教育的其他专业和学科研究相比依旧薄弱,很多工作并未落实于实践,尤其在资料收集、系统深入的个案研究及规范的考察调研等方面仍是目前研究工作的重点,除此之外,特殊儿童陶艺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特别是在特殊儿童陶艺教育上的史学研究和教学思考上,需要突破长期以来对特殊儿童陶艺教育的一般性描述及单一的教学改革实践,多注重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陶艺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影响。

三、陶艺对特殊儿童教学课程改革的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针对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聋生美术教育的研究。通过学校数据调研得知,特殊教育学院聋生美术教育是最有代表性、成果最为突出的特色专业;此外聋生人数相较其他特殊学生人数更多,且程逐年递增状态,所以本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为个案研究聋生美术教育中的陶艺课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以及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聋生的成长、能力体现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特殊教育的培养,特殊教学校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注重特色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而学校开设陶艺课程正是遵循了聋生的生理与学习的特点。通过笔者的陶艺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研究内容针对的是特殊教育学院的美术教育中的陶艺课程,主要围绕聋生的特点分析、聋生的陶艺教学实践、聋生陶艺课程的现状和问题、陶艺教学对聋生的作用价值展开研究,凸显聋生美育的精神与能力,美育在聋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空间的作用,分析聋生陶艺课程在教师教学互动、学生自身的问题与现状。

(二)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制陶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视角介入特殊教育这个边缘领域,以思考、观察、启发等方法探索学生发展和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途径。

1.文献归纳法:从当代陶艺中有关教育方向的论文里,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前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从中汲取对于本论文有帮助的关于当代陶艺教育方面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2.教学实践法:笔者通过总结在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康复学院授课中的工作经验,以及针对聋生开展的艺术课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效果较好的一些教学方式,结合在整理文献过程中的理论思考,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去,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当代陶艺里更多的可能性。

3.行为研究法:笔者通过陶艺课对聋哑儿童上课状态及课后行为进行全面观察,发现他们的问题,并尝试帮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笔者通过艺术的表达探索情感交流的各种途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帮助聋哑儿童直面自己的内心,逐步寻求到自我疗愈的途径。笔者汲取了陶艺课学生通过集体创作所产生的疗愈因子,再通过艺术创作的行为置放于笔者的教学中,希望作品展出时,观者可以透过作品了解这群生活在无声世界的可爱的孩子们,并和笔者一同去关爱他们,延续爱的传递。

笔者通过开展陶艺课来进行初步的探索与分析,以一位制陶者的身份和教育者的身份亲自介入特殊儿童教育的社会问题,通过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从中汲取灵感,从而衍生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让陶艺作品蕴含了对社会问题中的特殊教育的探讨,基于这些笔者开始了“陶养”实验班的探索之旅。让这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聋哑孩子们能够接受美学教育,感悟艺术魅力。

(三)创新点

通过归纳整理,对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的文献较多,但是研究陶艺课对聋生的作用及现状研究仅有寥寥数篇,主要针对师生发放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对教学实践理论方面涉及较少,对特殊儿童中聋生陶艺教学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全面,笔者将进行补充。此外,目前还没有针对乐山师范学院聋生美术教育中陶艺课相关文献,这也是本文的一大创新点。

总结

本文基于乐山师范学院特殊儿童陶艺课为例,展开特殊儿童陶艺课教育,力图构建一套适合特殊儿童生理特点的陶艺教学模式。结合特殊儿童自身优势,探讨出陶艺课对特殊儿童的影响,构建出适合特殊儿童的陶艺教学模式,可以引导特殊儿童学习和加入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的行列,激发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活力。

参考文献:

[1]《“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1/t20220125_596278.html

[2]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1401/t20140114_163173.html

[3] 四川省成都市近日出台特殊教育专项提升工程项目规划及首批项目实施方案https://www.asd-home.cn/ArticleDlist/id/3372.html

[4] 江苏省宜兴市聋哑学校课题组, 王志荣, 赵海强等. 开发聋校“陶艺”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J]. 现代特殊教育, 2005,(10): 33-35.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自筹项目《陶艺在特殊儿童中的教学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SCTJ-2022-D-13

作者简介:任自林(1989— ),男,河南商丘人,硕士,乐山师范学院,敦煌设计形态学联盟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研究方向:陶瓷产品创新设计、设计形态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