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背景下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策略刍论
摘要
关键词
读思达背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策略;刍论
正文
课题:提升初中语文学习素养研究( DYSK(2024)第831号)
引言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在“读思达”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读思达”的视角出发,探讨提升学生初中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策略,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读思达背景的内涵
阅读(读):强调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材料,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理解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在“读思达”背景下,阅读被视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通过精选文本、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思考(思):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思考和深度分析。思考是连接阅读和表达的桥梁,通过思考,学生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加工、整合和创新。在“读思达”背景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表达(达):强调学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将思考的成果转化为语言输出。表达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与他人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重要方式。在“读思达”背景下,表达被视为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各种表达训练,如写作、演讲、讨论等,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提升学生初中语文学科素养的首要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认知水平,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语文的魅力。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包括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以及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反馈。还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整合性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将初中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如历史、哲学、艺术等,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语文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例如,在教授古诗文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教师需要关注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可以通过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和比较,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三)持续性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初中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积累和提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这包括在不同年级和学段之间进行知识的衔接和过渡,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持续的指导和支持。这可以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保持学习的动力和方向。还应当鼓励学生进行长期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语文习惯和能力。
三、读思达背景下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策略刍论
(一)深入阅读课文,体会语言艺术的精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读思达”教学法,强调“读”的重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材中的课文,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各种写作技巧,还能深刻体会到语言表达的深远魅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济南的冬天》为例,这篇课文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展示了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在“阅读”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选择文中那些充满美感的语句和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例如,课文的第四段详细描写了薄雪覆盖下的山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描绘了山上的矮松、山尖的白雪、山坡的草色以及山腰的薄雪,并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侧面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暖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这一段落,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让学生深刻领悟语言文字所独有的表达魅力,为学生未来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文本分析能力
在读思达背景下,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是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策略。文本分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够从多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活动,如文本细读、主题探究、角色分析、情节推理等,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教授《骆驼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探讨他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批判意义。教师还可以通过比较阅读、跨文本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例如,通过比较《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神话元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
(三)竞赛式教学法:激发“读思达”潜能
竞赛式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它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后,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抢答,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提升他们阅读、思考和表达的兴趣。以初中语文《时间的脚印》这一课为例,教学目标旨在深化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为此,教师在引导阅读时,可以巧妙地安排一系列抢答题,让学生在紧张刺激的抢答过程中,不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增强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在设计抢答题时,教师应追求题型的多样性,不仅包括基于课文内容的简答题,还应融入选择题和判断题,以全面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多元化的题型设计,能够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结束语
在“读思达”背景下提升学生初中语文学科素养,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通过持续的努力,我们可以期待学生在初中语文学科上取得更加显著的进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海明.读思达背景下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策略刍论[J].成才之路,2024,(09):93-96.
[2]潘元鑑.“读思达”视域下语文教学精准减负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3,19(03):3-5.
[3]陈娇蓉.审美视域下语文“读思达”教学新路径[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2):116-118.
[4]魏敏.语文学科中“读思达”教学模式的校本应用与评价标准分析[J].考试周刊,2021,(96):46-48.
[5]潘元鑑.“读·思·达”在语文学科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研究策略[J].天津教育,2021,(23):143-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