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策略性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变。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严重制约了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提升。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现状
(一)忽视学生主动探索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探索精神。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形成深刻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生人地观念薄弱
现阶段,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不足,缺乏对人地关系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他们只关注地理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地理学科背后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观念[1]。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地理问题时,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情境激趣,点燃地理探究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教师应积极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地理情境。通过模拟地理现象以及播放地理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环境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与地理环境相关的问题,鼓励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与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精心挑选纪录片片段,展现太阳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以其独特的能量影响着地球。接着,教师可以抛出一系列问题,如“太阳的能量是如何驱动地球的气候系统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将会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神秘联系。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教师可以组织以“太阳与地球:一场不解之缘”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讲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在无形中培养他们对地理的热爱和对人地关系的思考。
(二)脑图筑基,强化人地知识根基
地理知识是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脑图这一工具进行知识梳理和整合。通过构建地理知识脑图,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结构[2]。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脑图进行知识记忆和复习,帮助他们巩固和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水循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填充和完善水循环脑图,从蒸发与降水等基本概念,到地表径流以及地下径流等复杂过程。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还可以设计“水循环角色扮演”游戏,学生分别扮演水分子以及河流等角色,通过模拟表演,生动地再现水循环的全过程,并强化学生对人地关系中水资源循环重要性的认识。
(三)实践深化,深化人地协调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地理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地理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地关系,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问题研究: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为例,在有条件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走进环渤海地区的海冰淡化厂,亲眼见证海冰从被采集到被转化为清洁饮用水的全过程。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海冰淡化的技术原理,更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资源短缺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以“海冰淡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研讨会,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并提出建议,如“如何在海冰淡化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何推广海冰淡化技术,让更多人受益?”从而展现学生作为未来公民的责任感。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与环保意识,教师需精心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并巧妙运用脑图等辅助工具,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此外,通过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还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人地协调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展望未来,教师仍需持续探索与创新,不断优化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以期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马云飞,梁海山,王振柱. 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优化措施初探 [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0 (04): 93-97.
[2]秦戈.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浅析 [J]. 学周刊, 2023, (21): 154-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