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高学段数学革新路径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赵庆会

山东省鄄城县大埝镇大埝完小274600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探究式和合作式学习。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需进行创新与变革。当前,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方面呈现出新的趋势,要求教育工作者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的革新路径,力求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新课标视域;小学高段数学;革新路径

正文


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面临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探讨了新课标对数学教育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应用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创新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信息技术辅助;同时优化课程内容,以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此外,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表现与自我反思。通过这些路径探索,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和品质,包括数感与运算能力、空间观念与几何思维、统计与概率意识、逻辑推理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素养不仅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还能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决策及创新思考。培养数学核心素养需要通过探究式学习、实际案例分析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应用,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从而成为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现代公民。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高学段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培养力度不够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尽管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仍显不足。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主动探究和实践应用的机会,无法充分发展其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及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资源不足,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实施存在差距,使得一些教师难以有效整合核心素养与日常教学。同时,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此,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需要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培训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二)教学中缺乏趣味引导

在数学教学中,趣味性引导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一味地将重点放在知识的单向传递上,却完全忽视了激发学生兴趣这一极为有效的手段。如此一来,学生极易对数学萌生出畏惧甚至排斥的负面情绪,很难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与实践当中。并且,由于缺乏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活动,致使原本丰富的学习内容变得枯燥乏味,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内心对于新鲜感和挑战感的强烈需求。

(三)缺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许多数学教学中存在缺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这种状况使得评价往往过于集中于期末考试的分数,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传统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导致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进行及时调整和指导。此外,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在面对单一评估时感到压力,可能抑制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全面且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1]。该体系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等环节,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改进,从而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

三、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高学段数学革新路径

(一)发展核心素养,注重全面提升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需注重全面提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中,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此外,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强调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趣味教学在数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游戏、故事及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2]。例如,利用数学拼图、数字探险等互动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此外,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应用数学,能够提升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认同感和价值感。通过这些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学生不仅会变得更加主动积极,还能培养出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评一体化,完善课程结构

教学评一体化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策略,将教学、学习和评价进行了深度且有机地融合。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结构,教师得以在设计课程的初始阶段,就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可能的反馈情况,进而实现课程的动态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这种一体化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重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发展。在评价环节,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像是过程性评价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等,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优势所在和不足之处,从而促进个性化学习,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四、总结

教学评一体化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策略。它强调将教学、学习与评价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结构,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及其反馈,实现动态调整。这种模式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激励他们进行主动学习。此外,教学评一体化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其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艳.基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J].考试周刊,2023,(06):38-42.

[2]郑建西.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高学段数学革新路径探索[J].学苑教育,2024,(04):91-9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