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江清明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思源实验学校 邮编:726007

摘要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成为了目前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祖国接班人的必备素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及课程设计中,都需要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视为重点目标,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工作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从多元化教育和方向来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正文


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知水平与能力,精心设计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中,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不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对世界的认知需求,还能够引领学生对世界发展规律的学习而陷入思考,深入分析,最终达到理解与有效内化的状态。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与时俱进,改变教育理念和方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生动的教学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加强小学生道德语法之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在良好的心态下进行学习,与他人交往,消除学生在从事各类活动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从而提高小学生抗挫折能力,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同时,加强道德语法之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友善的对待他人,从而发展小学生的社会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加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小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让小学生了解我国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传统民族文化,让小学生为自己成为中华人们共和国公民中的一员感觉到骄傲和自豪,从而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逐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以核心素养理念展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最为有效的方法即为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此为突破口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情景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其在这种情境中进行学习与分析,这样不但能够更加有效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同时还能加速学生的知识内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如在学习《我能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明确"我能行"的含义和表现,然后再情境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同时学会肯定特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另一方面,这种结合教材巧设情境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具氛围性与活跃性,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后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梳理开展。

(二)创建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学科,其课本中包含了多种规章制度,如果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学,那么对小学生而言是非常枯燥无趣的。所以,教师要创建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动形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例如情境创设法、情景导入法、角色扮演法、趣味竞赛法等方式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提升自身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游乐场情境,准备一些教具当作公共设施,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一组同学扮演正面积极、懂得礼仪之道的游客,而另一组同学则代表毁坏或私自占有公共设施的"反派人物",让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明确生活中公共场所中包含很多的公共设施,这类公共设施是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如果私自占为己有,或者进行毁坏是非常不道德的,情节严重者还会触犯法律,进而受到制裁,比如在爬长城时写上"xxx到此一游"等话语,就是毁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另外,长城上的一砖一瓦都是民族历史传承的体现,是象征古代文明的宝贵文物,所以,这种行为是比较严重的,同时还触犯了法律。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公共道德,垃圾果皮不乱扔、文明出行要排队、公共场所小声讲,通过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动态性的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

(三)结合生活中常见素材提高学生认知

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授课内容具有极高的灵活性,这是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甚至可以说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是非常灵活多变的。小学教师在进行生活实例教学设计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主题,对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事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小学教师需要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了解他们喜欢的事物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在对他们进行适当的了解后,就可以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时选择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实地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认同性,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增加学生对外界环境的认知能力。通过了解,小学教师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很是浅薄,特别是在和陌生人接触时。由于现在科技网络的全面发展和覆盖,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多少都会接触到网络,但网络给该阶段的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新奇,同时还隐藏着一些未可知的危险。而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危险的辨别能力还有待提升,这需要老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详细的讲解,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安全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学生对外界环境进行安全辨别的能力。

结束语

教师通过立足于学生兴趣点,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便于理解和记忆,通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创建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知识点应用于生活中,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层次剖析和理解,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念以及核心素养,达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基本教学目标,让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21,(57):112-114.

[2]单连军.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会[J].求知导刊,2021,(29):28-2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