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以“唐诗之路”为例谈语文综合实践的多样化发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一批专题研学旅游路线,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设计以文化为考察特色的研学旅行的地方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历史视角,实现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自信。
“唐诗之路”是浙东山水人文旅游线路,诗歌文化古道。绍兴的鉴湖,若耶溪正是他的重要地标,也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一个主要渠道,是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唐诗之路”研学旅行课程,旨在挖掘诗路柯桥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以诗路柯桥为小圆, 出乡土文化为大圆,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大背景,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纳入本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开展校本化实施并实现其育人价值的课程。该课程来源于“唐诗之路”,也彰显了唐诗文化的独特价值。
一、利用绍兴丰富的旅行资源实践育人
1、综合实践育人的新形势需求。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社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浙江绍兴具有丰富的旅行资源,多彩的民情与乡土气质正合乎绍兴学生研学旅行的要求。古越藏书楼、绍兴博物馆、柯桥美术馆等丰富的资源符合综合实践育人的要求。
2、学者们普遍认同研学旅行对学生人格形成和知识习得的重要作用,主张研学旅行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需要继承传统并与国际接轨。各地开始的研学旅行试点工作以及绍兴的基地建设等探索了研学旅行的内在规律,运作机制,教育功能并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二、越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
“诗路柯桥 唐诗之路”研学旅行课程,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根本目的,秉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教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引领七年级、八年级学生用两年的时间“游历”绍兴20多个文化景点,了解与此有关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了解“诗路柯桥唐诗之路”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绍兴在整个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形成爱乡爱国的观念,在游历探究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思想, 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习得越文化引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
课程定位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是真实的学习情境。包括课外、校外的空间和资源。本课程要尽可能地创造与现实生活交汇的机会,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使得情境学习始终与研学课程相伴。二是综合的学习内容。本课程有明确的“研学”目的,从策划到组织,从实施到管理,从总结到评价,课程突破了学科界限,将与研学主题相关的课程内容融为一体。三是整体的能力培养。本课程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手脑并用,以促进学生情感、意志、智力、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课程的设计实施
“诗路柯桥唐诗之路”课程建立了“学生广泛参与、组织管理规范有序、活动品质持续提升、文化氨围健康向上、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采用“定点学习+营地体验+特色课程”的全程体验式教育模式。
(一)课程板块
1“研学点”体验课程
如果没有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常会产生“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认识偏差。为此,学校编制了《诗路柯桥唐诗文化游学手册》,列出了近20 个“研学点”。如鉴湖、山阴道、兰亭、日铸岭古道、若耶溪、云门寺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这些精心挑选的“研学点”有着丰富多元的意蕴,游学手册根据其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指导学生在行走的课程中体验唐诗文化,感受人世变迁。
2“ 营地”研究课程
绍兴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学校以此为依托建设知识科普、考察体验、自然观赏、文化寻根四类营地,以绍兴古诗为线索开发“营地”课程。以“鉴湖文化”为例,学生以唐诗为引,收集有关茶道的图文资料,创作关于茶道的诗文,撰写调查报告,制作成视频和图文并茂的 PPT 进行汇报,感受和分享家乡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魅力。
3“大课堂”专题课程
有关绍兴的唐诗,多描写的是当地丰富的特色文化,如“佛教礼仪“”茶道文化”。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园,为学生提供系列专题课程以了解家乡唐诗文化。如诗词专家讲授绍兴乡土诗词知识和欣赏方法,文史专家开讲“绍兴的山水文化”“鉴湖的书画艺术”等专题讲座,解读诗人笔下的绍兴古迹、民俗知识。
4“跨学科”综合性课程
学校利用绍兴古诗,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绍兴古诗所描写的地理风光、古迹名胜贴近学生生活,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陆游与鉴湖”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诗歌朗诵、知识竞赛、书法绘画、小导游等形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学习、研究、展示,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历史文化之情,促进各项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越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一、以项目模块改变学习方式
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参观体验为主。体验式项目模块,可以增强课程的体验性和互动性。 如博物馆设计的“寻找木化石” 体验项目。学生听完讲解后,可以在学习区查阅木化石的资料,尝试测量其直径、计算其年轮。这些体验项目的设计突破了浅层学习的屏障,不再只强调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把实践探究、动手解决问题放在了第一位。
二、以游学手册实现管理和评估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多发生在户外、校外,相比于传统课堂,在管理和评估方面存在无规律、不可控、非连续性的问题。一方面,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需保持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研学并进;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效度的评估,使课程目标不偏离,始终指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以活页式的游学手册为支架所构建的管理和评估体系,有效地指导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该手册包括游学信息、学习资源包、游学记录、游学展示四方面的内容。
三、以“三段四课”构建操作模式
“诗路柯桥唐诗之路”课程,是一门由多种课型组成、具有延续性、超越学科边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主题方法指导、研学旅行体验、成果整理汇报三大板块,形成“三段四课”操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段”,是指从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的角度,把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学(课前阶段),提前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有所疑问和期待,有目的、有准备地开展活动;游学(课中阶段),是校外实践的重点,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预学中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延学(课后阶段),为学习的延伸提供途径和指导,研学旅行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一轮学习的开始。
“四课”指的是四种课型“:项目初探课”重方法指导,意在引发学生对唐诗文化的兴趣,为研学做准备;“研学探究课”重方案制订,旨在指导学生为研学旅行做好知识、技能的储备;“旅行体验课”重体验所得,使学生准确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知行合一;“汇报升华课”重成果分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成果,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汇报,分享感悟。
通过研学旅程的开发,积极实践找寻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只有理念的变革,才能促进行为的转换,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综合实践素养。在拓展和研发绍兴本土的传统文化的同时,教师也应注重精神的灌输和培养。只有综合实践知识与文化的灌输的合理、充分,才能在提升综合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课堂应该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实施手段的优化,是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让综合实践的学习与研究的多样化、趣味化、生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