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与“深入读”——以鲁迅《朝花夕拾》与《呐喊》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呐喊》自序的开篇,我要求学生一遍一遍地细读,并深深体会简单文字背后的深意。
在指导阅读中,我一般采用的是“通读”与“深入读”的结合,两者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各成因果,互补相随。比如通读小说集《呐喊》,读出《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的主要内容,理解每篇文章人物的故事,行进的脉落等。这就是“通读”。读出文字深处的思想与行文的广度与深度,则需要“深入读”。比如,学生读完,我会这样问他们:你能从鲁迅的文字中看到19世纪初老绍兴的风貌么?中国古老的农村和市镇的民众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又用怎样的眼光怎样的思想来看待时代的变迁呢?深重而庄严的中国社会当时有怎样的现实?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吃人的礼教的给人带来了怎样的伤害?绍兴本土的妇女是怎样辛苦而恣睢地活着?那么。“通读”与“深入读”需要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我就通过读《呐喊》与《朝花夕拾》为例加以说明。
一、通读:梳理与归纳
读书是有层次的,每一层级的阅读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领悟与感受,要说感受最突出的,自然是第一遍阅读。因为此次阅读,一般都是通读。那么,通读一般有哪些方法呢?
1、表格梳理法。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多写鲁迅年少时期的生活,童年在绍兴祖居和三味书屋读书生活情景,也有写他从绍兴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不是一鼓作完成,一个篇章完了之后,就可以停下来,所以,我设计了一张表格,通过表格梳理,可以看到每一篇章都自成系统,整体又组合一个小整理。
2、百变的思维导图
不变的思想,百变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其实都能串起一个整体的情节。因为在阅读《呐喊》这部小说集时,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人物时间表等方式,把图整理串连起来,这样可能更好的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从而进一步掌握其主要内容和每个人物在大环境下不同的人生与不同的命运。
“通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对全书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阅读了解内部主要结构,了解作者行文的方向,从而收到更多的阅读体会。
二:深入读:深入人物的灵魂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是鲁迅在《朝花夕拾》自序中以深情的笔触写到的绍兴风物,从容自然的文字,字里行间提到了写作的初衷与内心的细腻真挚的感情。初读不觉,深读却深感内蕴丰满与深沉。
那么如何深入地读呢?怎么样深入读?读出更深沉的内蕴呢?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1、人物命运的进一步剖析
读书看到的不仅仅仅内容,更重要的是看到人物背后的故事,在文字之间看到更加深刻的人与事。在鲁迅作品中,很多人物的出场与终结,前场的与背后的,表处的与深入的,都会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一一涉及与追问。通过阅读看到的人物的命运,体会看不到的人物的生活,深入研究他们生活的世态与当时社会整体环境,成为学习名著迫切需要掌握的内容。
如《呐喊》一书中《故乡》一文为例。文章中那个没心没有肺的少年闰土。他心里没有成年人的负担和顾忌,自然洒脱地活着,天不怕地不怕,就算天王老子惹恼了他,也敢抄家伙打一架。他没有那么多的小心思,只凭着自己的感情交朋友、做事情,不把一切世俗的眼光放在心上,只求自己开心。慢慢的,那个聪慧、阳光的少年闰土不见了,他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成了“懂规矩”的中年人。站在鲁迅面前,他不敢肆无忌惮地开玩笑,而是恭敬地叫一声“老爷”,还要解释“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一个人物居然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很值得深思,作者在从容描述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社会人生呢?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设计不同的书签,以此来加深更加百变多元的阅读的走向,并加深思考与领悟的角度,从而看到文章深处更多变而深邃的内涵。
2、留白的处理
细读全书,很多地方都有留白处理,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与想象的内容。如《故乡》中宏儿的水生现在的生活与未来的命运可能是怎么样的?后面他们走了怎样的路?《父亲的病》中病中父亲的思想与生活方式,父亲那行为动作,欲言又止的话语等等。我在处理留白的方式很多,小作文,读书笔记、课堂交流、名著沙龙等,都可以用来细说这些留白。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这一笔看似完全与课文内容没有任何关系,没有有多加阐述,作者在此处好像故意留白,想说又欲言又止。于是我让学生把此处留白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倒底为什么要写这个驿站地名字呢?倒底会不会有更深沉地用意呢?
学生有了很多思考,如:“日暮里,多美景色啊,这不是普通的日暮,而是一种生活的凄凉与人生的悲观,作者留学日本,在异国他乡,格外孤独与凄凉,与自身景遇相关的还有自己的国家,日日昏昏国民,与这个日暮里何其相似。作者不仅想到自身,更加到自己的国家,所以心理更加悲痛,又不知道说什么,就彩用留白的方式了——九(5)钱佳滢”“日暮思乡,每逢日暮总让人怀乡,而故乡却早已没了我原先想要的面貌,所有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无法复加,所以这个名字至今还记得。我认为这个日暮作者可能想得没那么深刻,就只是思乡罢了。——九(6)班刘佳奕”
这就是留白处理可能带来的更深刻的想象空间,有时间大环境可以交待清楚,但人物细微的小心思却只能在细节中体现,所以这种留白的处理也是深入读名著的一种好的方法。
3、小人物的生存的辛酸
着眼于小人物,在特定的社会背影中,体会到人物的辛酸与生存的艰难,这是在阅读名著中需要做的与最需要点拨的内容。生存的艰辛与困难,人世的苦难,社会的复杂多变,就在生活的大时代中走过的。教学生在阅读名著的时候除了看故事情节的时候,小人物的生活,也需要仔细地看到,不要落下那些小人物生活的点滴,有时候才能看出更深刻的人世艰辛。
《呐喊》中有比较特别的人物杨二嫂,作者的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没有运用更多笔墨,相反,只用几笔。年轻时的外貌,性情与成年历世后的尖酸刻薄,人物生存的艰辛与不容易就在这样丰富的变化中展现出来。“为什么杨二嫂会变得如何浮夸克薄,原来不是从容端庄的么?”“为什么她要如何颇费心机地拿走一些看似并不值钱的东西?那么辛苦地与我套近乎用意何在?”
细细想这些问题,答案其实只有一个,就是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真是这艰难的生活,才把人弄成这个样子啊。那么普通的小人物尚且如些,其他人呢?这也是我在名著“深入读”时让学生关注小人物的用意的。
4.人世百态,需细细品味
那个在东京街头,梳着奇怪发髻的“优秀”的中国留学生;那个留着辫子,斜着眼,蹲在街头被太多人看不上眼的“阿Q”;那个给咸亨酒店的闲杂人等带来无限快活的“上大人孔乙己”;那个终日站在U形柜台边,傻呆呆的店小二。那个失去了儿子又到处与人诉苦,说是阿毛被狼吃了的祥林嫂。
这些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他们或得意,或凄苦,或无奈的生活构成社会百态,在鲁迅的小说《朝花夕拾》中,鲁迅以无比沉着的文字组合了无限丰满的世态与社会现实。每个人物都自成一体,各有各自不同的故事,有各自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之中,如何看透看深看细每个人的故事,读出不同的人生启示并指导自己的思想与生活,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得到一个高分,这也是名著阅读中需要学会的内容。
“通读”或是“深入读”,通过这以上两种方法的组合,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指导,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