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体育;新课改;教学效果
正文
前言:
新课改背景下,想要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果,创设高效的体育课堂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积攒丰富的教学经验,促使自身具备出色的教学能力,在原有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需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一、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初中生普遍进入青春期,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身体的机会,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免疫系统,还能够促进学生骨骼的生长,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让学生能够以良好的身体状况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全面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
(二)帮助学生释放负面情绪
初中生的课业负担变得繁重,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有考试的压力,对于青春期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会有不少烦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体育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课教学,其开设场地大多在室外,学生不用再拘泥于教室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心境自然会更加开阔,同时还能暂时从沉重的文化课氛围中解放,以体育运动的方式来释放学习压力和不良情绪,帮助学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控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一)传统体育教学现状
首先,传统的课堂内容较为单一刻板,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协作意识。同时,体育教学缺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和积极性,甚至逃课。此外,初中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多样性,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真实水平。
(二)新课改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新课改为体育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和机遇。首先,新课标明确了体育教育的核心素养和目标,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质素养和健康意识,使得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此外,新课标还提倡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促使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能有效拓宽知识的边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内容形式以提高学生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必须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建立与新课改相契合的教学实施方案。首先,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设置应紧密结合课内体育教学内容,课外应是课内体育训练效果的延伸。课内体育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针对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一场与课内教学内容有关的竞赛活动。当学生刚刚掌握了篮球等动作要领,如果及时组织一场课外篮球竞赛,那么学生就可以立即将课内所学习到的体育技能应用于课外实践中,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投身体育锻炼的热情。其次,要抓住初中生“爱玩”的天性,通过游戏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来呵护学生的“游戏”精神,使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从“抗拒”向“喜欢”“热爱”转变。教师可采用“绑腿走”“贴膏药”等形式,帮助学生伸展身体肌肉和关节,也可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情节的基础动作和环节,为平淡的教学环节增添新意。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会学生身体锻炼方法,实现从技术动作理论向技术动作运用的转变。与此同时,教师在创新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应牢牢守住一个底线,即内容形式的安排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核心,要在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以及体育技能的掌握,从而做到因学定教。
(二)鼓励教师创新实践,分享经验
鼓励教师创新实践是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技术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科学化的训练方案。然而,创新实践并非易事,教师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这时,分享经验便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通过分享经验,教师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而避免走弯路、减少失误。同时,教师间互相分享经验也有助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让教师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温暖。为了促进经验的分享,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例如,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开设博客等,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成果展示出来,供其他教师参考和借鉴。总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只有让教师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并愿意将自己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与他人分享,才能真正推动初中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提高
首先,教师要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设计丰富的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体育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例如,学生普遍喜欢球类运动,如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场地,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球类运动进行练习,当学生熟练掌握这项运动技能后,可以再次选择一项体育运动进行练习。这样一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并针对性地设计训练方案,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不仅可以逐步增强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和信心,同时还能避免高强度训练给学生带来身体上的损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学生,要分析原因并设计针对性教学方案。如教师可以分别找学生谈话,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实际上,有些学生不是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而是由于自身原因,如有的学生身体肥胖、动作不协调;有的学生个头矮小、身体瘦弱,无法承受较大的运动量;还有的学生意志力较差,没有打好体育基础。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注重优化体育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真正做到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方玉.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J].学周刊,2020(9).
[2] 郭宗文.利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学周刊,2022(34):181-183.
[3] 卢宁.探究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1).
[4] 陈冲.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路径研究[J].学周刊,2023(11):166-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