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秧歌文化元素在网络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互联网+;吉林秧歌;网络动画;应用研究
正文
引言:没有传承,无以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饶,背后的文化与精神的延续才是其最昂贵的部分,谈及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无可匹敌。而谈及传承,新一代后浪们也不甘示弱,养蚕、缫丝、刺绣、蜡染、造纸、制笔、竹艺......这些传统古法工艺是中华千年文化传承的结晶,更是中华精神的代代传递。历史长河中,还有太多的文化宝藏,等着有心者去挖掘传承。在东北秧歌文化300年历史下一场有关传承的盛宴,正在中原最耀眼的土地上述说文化。
一、人类史观认识吉林秧歌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过程
追根溯源,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舞蹈文化一直深植思想灵魂,人们一直在用各种形式的肢体来表达对生命的情调与歌颂自然。华夏大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符号与典型特征的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重要精神财富!秧歌的起源是满汉族地域融合的文化,与劳动人民大众插秧耕田、古代祭祀农神、祈福消灾时候息息相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融合民歌、民间艺术、戏曲技艺等形式元素,从一般的演唱发展到具有独特的东北人格特征和中原艺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秧歌的主要特点集中在“扭动步伐的走向”,有前踢步加表现力十足的情调,八字扭行进扭,辅之妖娆多姿多样繁多的手中花式动作,踩在板上,扭在腰上,节奏明快,松弛有度!步伐自然,动作幅度呈现美感,展示各式各样精彩的画面,将扭、走、跑的动作与人和谐统一,融入舞蹈视觉冲击力,让观看舞蹈的人们律动中获得美的满足。无鼓不成舞,鼓各式各样的表现手法配合秧歌文化的步调,通过鼓点的强弱大小长短来表达所蕴含的不同意义,传达着他们的精神状态与生活意识,通过其情趣生动的姿态和洒脱豪放的表演风格,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东北秧歌的历史沿革,使得大量的文化融合碰撞,呈现兼容并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灵性和风情并存,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扭起红似火,静似花儿笑,站似一棵松,跑起水上漂,稳最能体现出一个舞者基本的能力素养!在表演中,人美表演媚。手绢花与着装大大方方展现出蓄俏魅力,傻中见乖、滑稽风趣!上、下装唯有配合默契,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才能把秧歌扭活。
与传统相比较,如今很多要素在秧歌文化中逐渐走向缺失与淡忘,步调、走向、步法在不同程度都逐渐流失,在新时代新文化碰撞中,东北区域传承人较为匮乏,发展与创新面临极大的瓶颈,秧歌文化不仅仅是地区的一个特别符号,还是蕴含祖祖辈辈的精神享受,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表演,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呈现生活节奏较快,信息量爆炸下,侵蚀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研究与发掘保护的耐心与细心,很多年轻人在表演过程中,是单纯的形式主力,受限制条条框框,缺乏创新与真正的文化内涵的表达,很难将民族地域特色淋漓尽致展现,动力不足生命力略差。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文化处于分离状态,言传身教口口相传呈现了效率低下传播媒介较为单一,多数非遗传承人的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较差,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家族制等陈旧思想依旧存在。对现代科技、互联网等创新等新元素接受度较差,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与资金的匮乏,使得秧歌文化在新时代下部分技艺失传!
二、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动画助力秧歌文化的创新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打破时空限制,互联网赋能非物质文化,云端教学民族舞,将东北秧歌文化传承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中国传统审美范式的标杆。互联网背景下,秧歌文化是经受科学证明了的,能够提升的意志和体能,促进人体有机物的分泌,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具有不同种类的文化类别,不同的文化以及环境宗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个一个独特的依照地形而形成的文化圈也深刻影响着共同的文化价值和意蕴,才能更好的将人类文化的发展结合在社会生活实际上去。什么是秧歌文化是人类在发展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秧歌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种,而且是非常独特的一种。
传统民族秧歌文化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由传统文化的运行趋势所决定的,因为秧歌文化文化包含在传统文化之中,是文化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秧歌文化教育文化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传承着古代文化中的品质和精神内涵,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又有着新的价值不断推进。
不断促进秧歌文化教育文化与现代文化价值的不断融合,最主要的就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加强地方秧歌文化的保护。加强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首先要从思想上理论上不断加强对秧歌文化教育文化的认识,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对其价值的领悟与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重视秧歌文化文化的发展内容。第二,不断开展相关的秧歌文化竞技或秧歌文化教育知识的活动。秧歌文化教育活动由于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也长期受制于不同时期的因素的制约,由于制约因素和历史局限性,秧歌文化教育文化的发展相应的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三,要结合不同文化的内容,推动秧歌文化教育文化与现代文化价值的不断融合。
“互联网+动画”为非物质文化秧歌产业带来诸多新机遇。互联网动画创作改变了秧歌文化的生产方向:一是生产从规模化向定制化方向发展。传统动画是工业文明下规模化生产的文化产品,我做什么你看什么;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生产变成你看什么我做什么,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二是创作门槛大大降低。原先只有少数动画公司可以创作生产动画片,现在市场上已大量出现由草根大众、小微工作室等民间力量依据自身喜好、针对各种细分市场,创作的大量小成本、短规制动画内容。“互联网+动画”对动画创作方式改变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UGC(用户生成内容)力量,为市场提供了极大丰富的动画创意池,解决了企业无法持续创新的问题;同时,还能利用大数据,解决一般动画企业未经市场调研就拍脑袋制作的问题。二是秧歌文化传播方式改变的机遇,互联网拓展了动画秧歌文化的传播途径。一是彻底打破动画传统播出渠道的稀缺局面。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动画的传统播出渠道都堪称稀缺资源。而互联网时代诸多新媒体的出现,相当于上星了一个永不停播的频道、搭建了一个永不下片的电影院。二是改变了单向传播的模式,为动画的观看体验增加了互动性和娱乐性。三是扩充了传播的受众群。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受众群以青年、成年人居多,作为新媒体播出平台对越来越庞大的成人网络用户群体的影响力。目前,中国很多动画公司都在积极尝试通过“进平台”和“建平台”的双路径,把所有能直达用户的方式都纳入传播体系中。动画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播出的市场份额会进一步增大,首播的比例也将显著提升,动画借助新媒体传播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三、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秧歌文化元素在网络动画设计中的认识和思考
秧歌文化在网络动画中让人遐想无穷。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趋于多元化,审美意识现代化与国际化趋势日显,秧歌文化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讲求意、气、形、神的圆融一体:对于上班族来说,可以通过习练调整气息,调节心理状态,释放负面消极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能活动筋骨,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提高免疫力,达到养生保健之效。秧歌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由于一代代继承者大家在师傅口传身受这一传统模式的学习下,通过自身的不断练习与体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不断进行感悟与创新。当前,我们要做的是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一种与继承发展相联系的创新。突出传统秧歌文化的特色,推动传承发展与特色的创新,要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让传统秧歌文化在不改变老一辈的技艺的前提下披上新时代的外衣,让中国传统秧歌文化发光在以后的每一个时代!
新媒体风云时代,我们应抓住时代契机,发挥大众传播的优势,秧歌文化服装是秧歌文化运动中的一个象征符号,在传播学中,当务之急是要借助电视、抖音效应、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效应消除大众对于优秀秧歌文化运动文化的隔阂与困惑,通过公益教学进行宣传秧歌文化基本动作,实现养生与全面运动、全民参与与传播的良性健康态循环;还可以“科技+秧歌文化运动”,植入VR智能科技,建立秧歌文化运动展览馆、秧歌文化服饰摄影馆,进而通过秧歌文化服饰这个纽带来促进秧歌文化运动的弘扬传播,进而产生口碑效应。秧歌文化健身风潮兴起之际,我们应大力发展一批民族传统优秀服饰,衣着是最好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促进传播。秧歌文化运动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应该在继承与创新中走向国际,让名人效应带动,以一些具有号召力的巨星各大渠道宣传带动,让大众意识到秧歌文化运动是一种喜闻乐见、适应性极广的活动;政府可以加大对秧歌文化的保护力度,也可以根据秧歌文化延伸发展特色旅游业,保证传承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关部门加深对吉林秧歌文化的研究以及加强宣传力度;由于吉林秧歌的唱词带有浓重的地方方言特色,可以先在附近一带的学校增设秧歌鉴赏……同时,将秧歌文化运动编进教材,秧歌文化运动进课堂等融合,对于学生们从小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文化传承人是接力棒的表现,也会潜移默化中推动秧歌文化运动的传播。网络要利用好便捷性、平台性原则,拉进与大众的距离,不断创造出一些优秀的秧歌文化影片与电视剧,以此来激发、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秧歌文化运动风靡全球走向世界!
总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之路永不停歇。我们要时刻把握时代脉搏领略发展前沿,让独具特色的秧歌文化与传播与时俱进,融合媒体教育与传播模式,将互联网与动画结合,为新时代秧歌文化改革继承、创新和发展夯实基础。
2021年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秧歌文化元素在网络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202113604055)
参考文献:
[1]刘金昌,熊琨.探索东北秘快歌的渊源及其演变 11.温州大学学报,2003年6月第2期.
[2] 朱安俊,浅谈秧歌 1].古今农业,2008 年,第二期
[3]董雪.试析我国北方四大映歌的风格特征[].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
[4]李忠斌.东北花棍民族舞文化经济价值度量及其实践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3):28-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