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又呈吴郎》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佼佼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230000)

摘要

为了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政功能,在分析其课程性质的基础上,以《又呈吴郎》为例,采取5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推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建设,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课程思政;《又呈吴郎》;5E教学

正文


中图分类号:G642.1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同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有利于厚植思政教育。本文“采用5E”教学模式以《又呈吴郎》为例,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

“5E”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分为“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思维,突出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又呈吴郎》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是杜甫漂泊西南夔州时期所创,当时杜甫离开夔州的西阁迁居赤甲。好友柏茂琳为夔府都督,帮他买到瀼西草堂、四十亩果园,又租到东屯部分公田,于是杜甫先居城内的赤甲宅,又迁城外之瀼西宅,再迁城内之东屯宅。适吴司法自忠州来,以西草堂借吴居之。”(有《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记其事)该诗叙述了杜甫劝解一位吴姓亲戚不计较邻舍妇人扑其庭枣之事,体现出了杜甫深厚的仁爱之心和忧国忧民之心,蕴含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

一、创设问题情境,吸引注意力

以情境模拟的形式,来还原故事背景,将《又呈吴郎》诗歌中讲述的人物故事和人物行为创新性地改编为一个案件,在导入中为同学们进行介绍。吴郎因为邻居寡妇频繁来自己家的枣树来摘枣,所以在枣树周围插上篱笆,禁止寡妇来摘枣,并把寡妇告上法庭,杜甫作为被告方的证人出席,为西邻老妇人陈情,请学生作为法官在学习本诗歌之后来断案。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内驱力,为接下来的任务探究做好准备。二来可以打破叙事框架,让既定的诗歌内容以新的形式来展现出来,丰富叙事角度。





 


二、引导学生思考,开展问题探究

《又呈吴郎》作为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其直接目的在于劝说吴郎,不要再阻止邻居寡妇前来摘枣,所以在学习诗歌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劝解的艺术语言,因此在第二环节中,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开展问题探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诗歌内容,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首先是引导学生厘清杜甫与诗歌中“吴郎”的关系。此诗题作《又呈吴郎》,是因为之前杜甫已经写诗给他,在《简吴郎司法》中,杜甫写道“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可以得知吴郎是来自忠州的一位“司法”(州政府的军事参谋),是杜甫的晚辈姻亲,杜甫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杜甫接下来的劝说之词。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杜甫劝说吴郎的原因”,作为杜甫的晚辈姻亲,吴郎在夔州与杜甫关系密切,杜甫是出于什么原因,决定写诗给吴郎,并且用“呈”这个敬词来作为诗歌正文的铺垫。这一问题也是开展课堂思政的要点之一。学生在结合前面的背景中,可以总结出:杜甫以前居住在瀼西草堂时,与邻居老妇人相处融洽,但后来杜甫搬走,吴郎搬进来之后,吴郎与邻居老妇人之间关系紧张。杜甫写诗就是为了调节缓和吴郎与老妇人之间的矛盾。重点在于劝说吴郎不要为难老妇人,不要再阻止老夫人来自家门的枣树摘枣。

三、针对疑难重点,进行问题解释

《又呈吴郎》中杜甫如何开展劝说是本首诗歌学习的重点,既要理解杜甫在诗文中如何开展劝说;又要掌握劝说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所以教师诗要针对疑难重点带领学生一起解读,同时开展思政教学。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一二句中,“谁家”堂前扑枣,“西邻”指谁?根据诗歌的背景以及前后推理,可以得知,这是杜甫在自叙前事,以前杜甫居住在瀼西草堂之时,对于西邻老妇人来自己家枣扑枣是“任意”的态度。为何杜甫会有此做法呢?这是因为老妇人的境况不好,是一名“无食无儿”的寡妇。杜甫创作本诗的时间是公元767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经历了连年战乱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并未减轻人们苦不堪言。作为一个没有丈夫,没有子女,而且上了年纪的老妇人,为了维持生计,她不得已在邻居枣树成熟的时候去摘枣子来补贴家用。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三四句中进一步向吴郎解释,为何西邻老妇人会选择到别人家宅院来扑枣。老妇人如果不是因为困穷的话,怎么会有此举动呢?所以作为邻居,应该对她施以援手。第四句“只缘恐惧转须亲”是杜甫从心里描写的角度来解释老妇人的行为,因为老妇人也知道去别人家枣树摘枣是不好的行为,内心会害怕、紧张、羞愧,所以作为拥有枣树的主人家,对待老妇人更应该态度亲切,而不是筑起篱笆,让对方望而却步。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五六句是杜甫对吴郎的劝说之词。“防”是提防,心存戒备,这是指老妇,“远客”则指吴郎,“多事”是说老妇过虑,“遍插疏篱”则是指吴郎。杜甫担心吴郎过多的顾虑没想到他还插上篱笆却像真的拒绝她扑枣。诗人点明了吴郎的错误做法,语气温和劝勉语言朴实而情切深厚仇兆鳌评这两句说:“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示吴郎又回护吴郎。”2诗人为邻妇开脱同时又提示了吴郎,既不伤与吴郎之间的达到了“言近而旨远”的艺术效果。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七八句是全诗的升华,老妇人向杜甫诉说自己生活的不易,已经贫穷到骨,而杜甫此刻也从老妇人的遭遇联想到整个社会都处在水深火热的动荡之中,所以诗人的泪水沾湿了衣襟。杜甫也借此来劝说吴郎在整个动荡的社会面前,面对贫苦的邻居应该施以援手,而不是应该计较自己枣树的得失。





 


四、整合思政元素,迁移运用新知

杜甫写本诗是为了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西邻老妇人来摘枣,而后从老妇人一个人的遭遇转到对家国的感悟,这既体现出杜甫关怀长辈的尊老敬老之情,也有对晚辈的谆谆教导之意,还有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之心。所以《又呈吴郎》中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带领学习诗歌的内容的同时,也要及时整合思政元素,迁移新知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堂的思政作用。

在学习完诗文之后,要求学生完成第一环节情境创设时的问题。作为法官,你将如何裁定这场案件。是选择让作为原告的吴郎获胜,让西邻老妇以后不得再来自家枣树摘枣,还是选择吴郎败诉,拆除篱笆让老妇人可以再来摘枣。这样不仅完善了教学设计,也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思政教育。

在学生完成问题之后,再进一步进行总结和升华。中国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扶危济困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但杜甫对吴郎不恰当的做法提出批评时,选择是一种温和劝勉的方式,《又呈吴郎》中用“呈”字这个敬词,就是为了让比杜甫年龄的吴郎易于接受接下来的批评,这显然是杜甫对晚辈的关怀。卢世傕《读杜私言》就曾评价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联系到日常生活,在同别人进行交流时候,我们也需要注意语言的技巧,在向别人提意见建议的时候,委婉是言语交际的缓冲方式,可以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这样在交流的时候也会事半功倍

五、提高课后评价,及时改进教学

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可以采用习题测验的形式来检验和巩固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包括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对诗歌主要思想的把握,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来及时改进教学。

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根据高等代数的课程特点,按照五星教学原理的设计原则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将知识能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有效地改变教学是教师单向信息输出的尴尬局面.但基于五星教学原理进行课程思政设计的工作仍需持续探索及实践.希望本文对五星教学原理应用于数学专业的其他课程思政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

2杜甫著 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

 

本文系2022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质量工程项目《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语交教学实施路径研究》(立项批准号:2022yjjxyj53)的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佼佼(1993—)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