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文静

徐州市开发区中学 邮编:221000

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的核心地位显著增强,在深入探讨此背景下该策略的实施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的课堂实施路径。基于深入的理论剖析,教师提出了一种以明确教学目标为指引,全面聚焦学生主体地位,并强化师生互动与即时评价反馈的一体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

正文


引言初中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难以取代的重要意义。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评"三者的脱离出现,严重制约着教师课堂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新课程中强调教育评估的首要目的就是充分掌握了孩子的数学学习过程,孩子的课堂也就是改进了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显然尤为重要。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要素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应用及评价的标准。新课标强调其明确性、具体性和可测量性,让教学更加聚焦、有效。教师需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学科精髓,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制定出既符合学科要求又能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像灯塔一样,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每一环节都紧密围绕目标展开,避免教学偏离方向。教学目标的可测量性使得教学效果得以量化评估,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犹如精心布局的蓝图,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素养,还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教师需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精髓,巧妙构思教学流程与活动,使之既符合学科逻辑,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的创设,如同为学生搭建了一座桥梁,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的魅力;而问题的引导,则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之门,促使他们主动探究、深入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

(三)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衡量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键。新课标倡导的多元化、多主体、多形式评价方式,旨在打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的局限,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态度、方法及情感体验,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视角。通过及时的反馈与指导,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其自我反思与调整。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现状

(一)目标意识不足

部分教师在备课阶段,若未能确立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其教学活动便如同失去了灵魂的风筝,随风飘荡,难以精准触达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明确目标意识的备课过程,往往容易陷入内容的盲目堆砌或形式的机械模仿,忽视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指南针的重要作用。导致教学活动与目标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感,难以构建起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教学效果自然难以达到预期水平。

(二)教学设计不完整

教学设计的单一性,往往体现在教学流程与活动的模式化、缺乏变通上,教师设计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多样性。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如同一条直线,无法覆盖到所有学生的学习曲线,导致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过于简单而失去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则因难度过大而倍感挫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设计具有梯度的教学任务与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区间内获得成长。

(三)评价机制不健全

评价机制若陷入单一化、形式化的窠臼,其效能将大打折扣,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全貌。单一的考试或测试成绩,虽能量化一部分学习成果,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态度、合作能力及创新思维等难以量化的方面。形式化的评价,如机械地填写评价表格或完成标准化测试,更可能使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

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

(一)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明确教学方向

教师在备课之初,需细致研读课程标准,精准把握学科要求与核心素养,同时深入调研学生实际,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学习难点及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力求具体、明确且可衡量,使之成为引领教学活动的明灯。教师应巧妙设计差异化教学任务,既包含基础巩固也涵盖拓展提升,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策略,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挑战,确保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与乐趣。

(二)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如同艺术家般追求多样性与创新性,不断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编织一幅幅生动多彩的知识画卷。情境导入,如同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在贴近生活的场景中感受数学的呼吸;问题驱动,则像一把钥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小组合作,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让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与无穷魅力,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愿意在数学的世界里遨游、探索。

(三)强化师生互动,促进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舞台上的核心剧目,其精髓在于师生间活跃而深刻的互动。为了营造充满活力与智慧碰撞的学习环境,教师需倾注心血,构建一个和谐且民主的课堂氛围。这要求教师要做知识的传递者,用鼓励的眼神、温暖的言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应巧妙运用提问艺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新的灵感;而及时的反馈,则如同精准的导航,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教师需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视为己任,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滋养出未来的创新者与领导者。

(四)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全面发展

评价机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如影随形地贯穿于每一个学习阶段。是对学习结果的简单评判,更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细致观察与深入分析。诊断性评价,如同教学前的体检,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与需求;形成性评价,则像学习途中的灯塔,照亮学生的进步之路,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总结性评价,则是对学习成果的全面检阅,为学生提供成长的见证。教师应秉持多元化、多主体的评价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他们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表现。通过及时的反馈,教师给予学生正面的肯定与鼓励,同时也中肯地指出其不足,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持续进步。

结论

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是教学质量跃升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应精准锚定教学目标,精心雕琢教学设计,确保每一环节都紧密围绕核心知识展开。强化师生间的深度互动,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舞台。评价反馈及时且全面,既关注学习成果,又重视过程体验,以此激励学生自我反思与成长,最终实现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无缝衔接,共同推动教育质量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李明. (2021). 新课标下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探索》, 2, 45-48.

2. 张华. (2022). 多元化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现代教育管理》, 4, 22-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