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思政教育;核心价值观;学生培养;实践探索;协同育人
正文
引言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不断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认为这是新时代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有效性与创新性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研究强调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教育方法,以在青少年中培养出具备良好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新一代公民。
一、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一)思政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理论基础
思政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其强调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性和实践性,指出人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一理论为理解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过程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思政教育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学相关理论,如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分析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理论指出,学生的价值观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强调教育环境、家庭背景、同伴关系等因素对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影响。社会学视角则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变迁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深远影响,强调思政教育应关注社会变迁中的价值观冲突与融合,引导学生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核心价值观。
(二)国内外思政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现状比较
在国内外,思政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实践各具特色。在国内,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教育日益重视内容的创新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注重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讲授、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国内还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相比之下,国外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美国的公民教育、英国的道德教育等,这些教育形式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通过实践体验、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理解和内化核心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思政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的异同点,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思政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思政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内在逻辑
思政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决定了思政教育必须紧密围绕核心价值观展开,确保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容上,思政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思政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道德准则,为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则进一步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在过程上,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思政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这些价值观;而学生则在接受和认同这些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了思政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实践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
在思政教育领域,创新内容与形式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的社会热点、科技发展成果等融入教学内容,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资源,如儒家思想、革命历史等,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呈现,让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在形式上,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线上教育资源,如网络课程、微课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选择。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思政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对于深化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通过亲身参与来感受与理解,例如,社会调研活动能让学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国情民情,直面社会问题,从而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志愿服务则为学生提供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平台,让其在实践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满足,进一步强化正面价值观的内化。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应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班会,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建立与企业、社区等机构的合作关系,构建校外实践基地,也是拓宽学生实践视野、增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外实践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复杂的实践环境,让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三者之间应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庭应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和第一课堂,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培养,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举办家长会、家校联谊等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学校还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社会应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舆论环境,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关注和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良好风尚,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三、成效评估与反馈机制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确保思政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至关重要,评估指标体系应全面覆盖思政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参与度与满意度、核心价值观内化程度等。可以设立以下几类评估指标:教学效果指标,用于衡量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学生发展指标,关注学生在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成长变化;社会反响指标,评估思政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如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社会风气的改善等。评估指标体系还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以便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通过构建这样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为思政教育的持续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二)评估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估思政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成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收集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其学习体验和感受。采用观察法,深入课堂、校园、社会等场所,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评估其在实际生活中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采用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评估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了解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这些评估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反馈机制的建立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确保思政教育持续改进的关键,反馈机制应贯穿于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评估前的准备阶段、评估过程中的信息收集阶段以及评估后的结果应用阶段。在评估前的准备阶段,应明确反馈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确保反馈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评估过程中,应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评估信息,形成初步的评估报告,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反馈评估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还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鼓励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反馈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评估后的结果应用阶段,应根据反馈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和方案,并跟踪落实情况,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建立这样一套完善的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思政教育中的问题与不足,推动其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总结
通过对思政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领域的深入剖析,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得以确立,该框架涵盖了理论基础、现状概览、实践策略探索及成效评估四个维度。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不仅能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与认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与内化价值观,是提升其践行力的关键所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环境,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展望未来,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并不断优化评估与反馈体系,将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3,(04):94-96.
[2]刘林林,聂胜洁,甘建骏,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 2022.
[3]毕冠群.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8):148-150.
[4]肖一鸣.新时代红色文化在青年思政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 2023, 44(24):158-160.
[5]高悦竹.基于核心价值观培养维度下的高校思政教学研究[J].品位·经典, 2023(14):155-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