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经验看“四链融合”在“学徒制”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
关键词
“四链融合”;“学徒制”;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作用
正文
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素质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目前的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情况却不是很好,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可以很好地和企业进行无缝对接。现代“学徒制”是把传统的学徒培养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院和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共监共管,对学生进行评估,从而达到“四链融合”培养。
一、“四链融合”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教育链对接人才链、创新链及产业链
在“四链融合”中,以教育链为中心的是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为了实现“四链融合”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学校需改变传统的培养理念,以教育链为中心,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架构,主动地与地方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相融合,以教育链中的教育目标、专业技能培训、课程设置、实践培养等元素作为载体,掌握各方面的需求度,使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行业人才供求矛盾,提升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适配性。
(二)创新链赋能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
在创新链的逻辑下,把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可以促进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创新过程,而创新链则是由教育教学、专业技术、产业发展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中进行“四链融合”改革时,首先要坚持以创新链为动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使电子信息的产学研融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将创新主体与教育主体、企业主体进行更好地融合。同时,要对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创新链的角度上,要重新规划和融合传统电子信息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让创新资源能够得到平衡的覆盖与准确的对接,从而使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成果转化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1]。此外,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教学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实训基地等多种平台,把创新的结果向教学的成效转化,把创新的“密度”变成教学的“浓度”,使教学的整体效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三)产业链部署教育链、人才链及创新链
在产业链的逻辑下,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发展需求是产业链发展的趋势,要以产业链为中心,对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成效。因此,在“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下,首先,要以产业链为指导,引导教育链和人才链的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使之更好地与社会产业相适应。同时,以产业链为基础,对人才进行优化,利用产业链上的人才需求,对学校的人才培训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达到了人才链的均衡分布,加强了产业链和人才链的耦合性。此外,要利用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需求,促进教育链、创新链的发展,电子信息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人才,无论是在教育链的改革还是创新链的资源配置上,都要以社会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将产业链的技术发展需求作为学校的科研项目和教育创新的导向,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目标。
二、现代“学徒制”的概念
我国现代“学徒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我国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也是对传统现代“学徒制”内涵进一步拓展。“德、技双修”和“工匠精神”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容。德技并修理论明确指出,现代高职教育目标是一种有着较高技能水平的评估指标。同时,工匠精神也是现代“学徒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加强职业综合素养,增强个体社会责任感,赋予持续创新精神的关键支撑与保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初心和使命。“工匠精神”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学徒制”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和重点,能够随时检验其成效和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种精神向导的工匠精神,要与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在其内涵发展和价值选择方面,清晰地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2]。
三、“四链融合”在“学徒制”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学徒制”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等“四链融合”的深入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产、学之间的无缝连接。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的交流,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加深对行业发展趋势、技术需求及工作程序的理解,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其次,深度融合促进了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良性互动;通过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联合,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前沿的研究课题,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行业发展。同时,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链融合”对“学徒制”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首先,以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架构及理论上的引导;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借由学习电子信息的有关理论,建构出对产业中各类科技与观念之初步认识,并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其次,实践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机遇。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四链融合”把理论与实际相融合,通过校企合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多方联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实训和实践平台。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可以更好地适应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助于就业竞争力提升
在电子信息人才培养领域,实施“四链融合”战略对提升学徒制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显著效果。通过产业、学校、行业机构和市场之间四个环节的密切协作,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深度的技能训练和对产业的深刻理解,从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四链融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有更多地实践、实习和校企合作的机会,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提升了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3]。
四、“四链融合”在“学徒制”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中的策略
(一)构建资源融合平台的“四链融合”
构建融合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优质资源的“四链融合”资源融合平台,使其在“四链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高校人才、科研人员、政府支持等资源在流向企业的过程中表现出分散化的特征。充分发挥学校的研究能力和设备,将研究机构与产业发展的短板融合起来,将企业的技术积累应用到其中,构建一个人才培养和团队合作,资源共享和产出效率高的技术创新平台。此外,高职院校可以作为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将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包括企业的技术需求、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资本的投入等,形成一个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建立基于地区产业链建设的“标准链”
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指的是从入学到入职的整个人才培养流程,其中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岗位,招生对象,学制和毕业规范,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的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的安排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企业和学校一起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参考依据。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职责,课程设计,毕业条件与职业资格,双师或企业教师的准入条件等都要加以明确的规定。集中精力在下列方面改进标准。一是强化“双主体”的规范建设,比如,在对地区产业发展岗位人才需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试点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学校本身的情况,筛选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具有持续人才需要的企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要把“双主体”的标准确定为校企合作的准入条件。二是推动“学生”与“工(工)”双重身份规范的构建,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校热企冷”问题,导致企业在培训过程中的资源投资严重不足,亟需构建“两个认证”的认证体系。三是要健全“双主体育人”课程标准,既要考虑到学校要承担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任务,又要将“企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等专门的培训需求融合起来,让学生从毕业到工作岗位上都能拥有完整的职业素养[4]。
(三)校企合作建立“双主体”的实训基地
学校在体制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率先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云南某大学自2014年起,先后与科技企业建立了学徒班,并为企业输送了4批160人,取得了良好的就业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该模式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并成功地通过了省级“学徒制”试点工程的验收。自2020年起,云南某大学进一步扩大与企业的合作,与科技企业联合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开展横向纵向课题研究、技术研发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师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就业得到了保证,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四)推动行业内领军企业深入开展学徒培训工作,体现出应有责任感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国家税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国家也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不少的政策支持。部分企业都把追求利润当作自己的生存之本,而不能把追求经济效益当作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特别是一些企业,在成长为行业领导者的同时,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所以,激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承担起适当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提高其生存内涵的方式。比如,产业龙头企业参加了现代“学徒制”,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教师队伍;要深化高职院校的“三教”改革,深化高职高专教育。另一方面,培训学生也是增强自己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需要,为公司建立一个好的社会声誉,为维持长期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了一条途径。特别是,当产业龙头企业参加学徒培训时,可以借鉴试点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构建企业为主、高职学院为辅的现代学徒培训体系;持续扩大学生培训课程体系,在学生培训过程中纳入岗位核心能力;根据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改进对工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考核办法;把“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企业文化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与学徒培养的全过程相融合,强化职业启蒙教育,切实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师带徒”的内涵,提高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质量
企业之间在“双元共育”的实践中,要注意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徒”关系,这是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先决条件。一旦学生加入了学徒工作,就不再是学生,而是成为企业的雇员,这就意味着,有关的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护。所以,在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要强化师徒关系的内涵,充分利用企业师傅的主导地位,采用双师带徒指导、工学交替等方法,来丰富师徒关系的内容,并通过合理地选择、任用企业师傅,向学徒传授精湛的技术和经验,让师傅的优良品质来影响学徒的行为举止。通过制定合理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考核方法和标准,让师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规范,让信任、感恩、报恩等人文精神成为良好的师徒关系的基础[5]。
结论:
总之,“四链融合”是指产学研用四个链条的融合,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有机结合。在“学徒制”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中,四链融合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链提供了实践平台,使学徒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实践和技术应用;创新链促进了学徒参与创新活动,培养了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链保障了学徒的培训与成长,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教育链提升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适配性。
参考文献:
[1] 陈庆. 深化产教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三联四链"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 科学咨询,2022(21):51-53.
[2] 郭谭娜,刘青宜,任永祥,等. 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科技资讯,2019,17(18):116-118,121.
[3] 刘志彪. "四链融合":一个关于现代产业增长方程的系统分析[J]. 学术界,2023(3):64-71.
[4] 张晶晶. 美国学徒制运行机制与改革动态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3,1031(7):59-66.
[5] 何艳红,董玲.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3(43):181-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