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奇伟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030600)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探索并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等院校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因此,必须深入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据此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期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为我国培养出兼具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与纪律观念的杰出人才。


关键词

新媒体;高等教育;思想政治

正文


一、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传播内容多样

新媒体依托现代信息传播与通信技术的强大支撑,实现了传播内容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它凭借个性化、创造性和高度灵活的文字、图像及视频等形式,能够迅速且有效地将教育内容传递给接受教育的对象,显著缩短了大学生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时间。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突破了传统教育场域的局限,构建了一个覆盖范围广泛、影响力深远的传播网络,该网络全面渗透至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各个维度,并呈现出传播内容多样化的显著特征。

(二)话语主体交互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教育者扮演着将社会的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及社会道德规范等核心内容单向传递给受教育者的关键角色,旨在促使这些内容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认知并外化为自觉行为,构成了一种“教育者单方面主导”的话语结构。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已突破现实生活中话语道德约束、个体素养要求及政治考量等多重限制,进而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失语与失效的双重挑战。与此同时,传统的话语霸权机制亦随之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互动性显著增强的话语空间,其中话语权的配置呈现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共同主导的新态势,即话语主体间的交互性特征日益凸显。

(三)教育效果隐匿

新媒体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强势崛起,已稳固地占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要地,并显著加剧了信息碎片化的现象。大量未经细致过滤的信息,在经历重新整合、编排与编辑后,被引入至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已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直接教学方法来确保,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有意识的心理暗示与无意识的行为引导策略,使受教育者在毫无防备的心理状态下自然地接受教育内容。这一转变深刻体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渗透与潜移默化影响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政治素养偏低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且多数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亦有了显著提升。然而,仍需指出的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若干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部分高校在高考招生时设定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致使其录取的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相对薄弱。同时,随着学科设置的日益丰富与专业难度的逐步提升,部分学生在初入大学阶段难以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节奏,其自信心易遭受打击,难以有效跟上学习进度。此外,部分学生的思想成熟度尚有待提升,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往往易于表现出畏难情绪与退缩心理,并伴有焦虑紧张的情绪反应,进而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缺乏积极面对学习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家长的教育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高考报名人数的逐年增加,给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包括师资力量匮乏、教师结构配置不合理以及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其中,最为基础且紧迫的问题在于思政课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衡,这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进而对教学质量构成了严峻挑战。首先,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在职称结构上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构成了不利影响。具体而言,高级职称教师的数量稀缺,且普遍年龄偏大,导致骨干教师的严重匮乏。

(三)对教育课程不够重视,教育计划不够科学

受教学进度紧迫性的制约,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往往仅局限于思政教材内容,未能充分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趋于形式化,难以有效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和形成核心思想政治意识。当前,尽管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涵盖了基础的思政课程以及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但教学效果并未显著提升。究其原因,部分高校仍过分偏重于应试教育,使得这些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大多仅停留于表面形式,未能深入实质。这不仅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中难以获得关于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深刻思想教育,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未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解析

(一)“知行合一”模式

“知行合一”,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标志性命题,深刻阐释了以“知”为基促进“行”、以“行”为媒深化“知”的辩证关系,旨在实现知识与行动的高度融合,简而言之,即追求理论认知与实践行为的和谐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进程中,其内在逻辑核心同样指向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紧密联结,旨在通过实效性这一终极追求来引领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构建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需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高度重视教育过程的主体性和开放性,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所蕴含的教育潜能,积极实施实践导向的教学策略。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既要注重教育的随机渗透与潜移默化影响,又要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非特定性特征,特别是要深入分析大学生与其所处的心理认知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新媒体环境中的课程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及情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这些资源对受教育者学习与生活空间的全面覆盖,以达成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多维互动”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普遍遵循“主体—客体”的框架,其中受教育者常处于被动与依附的状态,教育方式倾向于灌输式与训诫式。然而,在新媒体的深刻影响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更为便捷与灵活的特征。鉴于此,构建“多维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顺应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多维互动”模式主要依托新媒体作为沟通桥梁,在师生双方均视为教育主体的前提下,实现相互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同时,该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个体的自我管理与相互间的监督,促使受教育者的认知自然而然地朝向积极方向转变,从而达成思想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联动服务”模式

新媒体凭借其丰富且即时更新的信息资源,显著提升了受众的反应效率,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构建畅通的诉求反馈机制,并打破学科界限,推行“联动服务”教育模式,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与进步。具体而言,首要任务是强化部门间的联动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发展与服务机构的职能,建立并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的微博信息监控体系,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跟踪和分析校园网络舆情,对学生的意见、诉求及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监测,以此推动联动服务的有效实施。其次,需加强学科间的联动服务,促进不同学科在教育方式与内容上的深度融合与衔接,形成积极的互动效应。

 

参考文献:

[1]袁媛. 新媒体功能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探索[J]. 成才之路, 2022, (06): 22-24.

[2]吴婧.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普洱学院学报, 2020, 36 (03): 117-119.

[3]董雅琪.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 (23): 12-13.

[4]赵星.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 10 (04): 36+38.

 

作者简介:李奇伟,男,汉族,1982年1月生,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