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乡村振兴;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人才培养
正文
基金项目: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研究》(课题批准号JZY23123)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发展对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思维理念滞后、自身能力不足、法制制度供给不足及社会力量参与缺乏等。这些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1],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落实各项主要任务,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为解决这些问题,亟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提升服务能力,破解关键环节难题,构建多元协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从而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涉农人才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必须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确定并落实“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农业行业、依托企业资源、强化技能训练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教育的前瞻性和导向性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还必须具备引领未来发展的能力。通过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乡村振兴战略将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些人才不仅能助力乡村产业的升级,还能够推动乡村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振兴。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乡村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调整专业内容,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职学校需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涉农专业进行系统的优化和调整。传统农业模式的转型升级,要求学校的专业设置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对接新兴农业业态和现代农业技术。随着生态农业、功能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的兴起,相关专业需要具备服务机械化、信息化农业技术的能力[2]。例如,学校可以引入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技术,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此外,学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方向,这种调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有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学校还应加强与地方企业和合作社的合作,建立紧密的产教融合关系,使专业设置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培养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实际作用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这种系统化的优化和调整,中职学校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增强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创新教学教研模式,关注实践课程设计
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在教学模式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传统教学方式偏重理论教育,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乡村振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方面,需紧密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反映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未来工作的要求。此外,学校应积极引入田间现场会、专家“一对一”指导等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中学习和操作。通过这些措施,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掌握现代农业的核心技能,培养出一批能够推动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转变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为农村地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师资力量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涉农职业教育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亟须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加以改善。首先,学校应扩大涉农专业师资招聘的自主权,吸引行业专家、龙头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村“土专家”加入教师队伍,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质量。同时,学校还应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定期培训、学术交流和深造机会,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3]。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增强教师的参与动力,防止优秀教师流失到大城市。此外,学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涉农专业的高质量发展,确保教师队伍能够与时俱进,具备教授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可以更好地应对乡村振兴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打通校村合作壁垒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智慧农业已成为未来农业竞争的制高点。中职学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智慧农业平台的建立,推动涉农专业的现代化发展。学校可以利用职教集团这一平台,深化校企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建设校企共同投入的实训基地。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实践机会,还能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农民。同时,学校应积极推动产教协同,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数字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开发适配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和在线资源库。通过“校园+田园”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中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培训”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涉农专业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4]。这些措施将有效提升涉农专业的教育质量,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模式、强化师资力量及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职业教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中职学校应当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培养出能够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在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涉农专业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为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实施,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浩,吴佩荫,何鑫,等. 中职涉农专业“一魂二师三高四有”良匠之师培养路径研究 [J]. 河北农业, 2024, (07): 40-43.
[2]王金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J]. 现代农机, 2023, (06): 104-106.
[3]曾燕红. 中职涉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 [J]. 广西教育, 2023, (29): 90-93+98.
[4]张敏,曾雯雯,陆耀,等.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1):112-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