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实践性策略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齐耀秋

农安县幼儿园

摘要

幼儿园和小学是儿童成长的两个相邻阶段,但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形态、环境、理念、目标、方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基于保障儿童顺利过渡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幼儿园应着力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并将之作为一个专项任务抓好。虽然有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但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儿童衔接成长质量。本文从教育实践角度,对当前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几个保证幼小衔接教育质量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策略

正文

幼儿园和小学是儿童成长的两个相邻阶段,但这两个阶段在教育形态、环境、理念、目标、方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很多儿童由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出现综合性的不适应表现,严重影响其在校学习成长质量,甚至会对其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基于保障儿童顺利过渡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幼儿园应在大班阶段着力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并切实作为一个专项工作抓好。

对于幼小衔接,教育部专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等政策、文件,为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提供了政策、理念的支撑,也给出了具体目标任务。但即便有政策文件依据,在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中,仍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影响儿童高质量地完成入学过渡。

下面,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实践角度,进行问题分析和反思,并探讨几个有效的实践策略。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机制不完备、不健全

幼小衔接不是单纯地知识、技能教育,而是具有实践性、社会性的综合素质教育。因而幼小衔接不是一名教师或幼儿园能够独立完成的,必须协同社会、家庭及学校。而当下,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在综合性、协同性方面缺少机制建设,或者相关机制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园内,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人员之间,缺少衔接教育的配合。每个教师有自己独立的衔接教育内容、理念、方法,教育活动各自独立、没有一致性,没有形成合力。比如生活教师专注于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而没有与体育活动、社会交往、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融合起来,幼儿的衔接品质、能力发展是散碎的,没有结构性。此外,还存在教育内容、目标重叠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第二,园方与家庭。幼儿由于对家庭高度依赖,其很多品质、习惯、能力的养成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没有家庭参与,衔接教育很难保质。比如良好作息习惯,必须是家庭长时期的管理,才能由良好作息行为转化为良好作息习惯。在这方面,园方和家庭的协同质量不高,甚至根本没有衔接教育的协同。

第三,园方与校方。因为在行政上互不隶属,园方与校方基本没有形成衔接教育的联合机制。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对小学的教育理念、模式、方法、生活情态,以及管理等,都不了解。并不知道幼儿进入学校后的表现,不了解小学教师对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真实需求。这样,幼儿教师虽然做了很多衔接教育的努力,但实际上,因为没抓住重点和需求,孩子升入小学后,并没有真正达到适应。

(二)重心偏移、缺乏系统

幼小衔接是一个综合的素养集合,按《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定义,包含四项准备(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及各项所属的具体内容,共16个具体分项目标。只有保证幼儿在这些方面均衡、全面地做好准备,才能使其高水平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但在实际教育中,是存在明显、普遍性目标重心偏移的,造成幼儿衔接品质、能力发展缺乏系统性。

从大面上看,对于四项准备,教师普遍地更重视生活准备、学习准备两项,而相对轻视身心准备、社会准备。这造成孩子入学后学习态度不正确、不会控制情绪、不会处理师生及同学间关系、自私任性、没有集体观念等问题,给小学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困扰。

从各分项看,每个分项准备教育工作,都存在重心偏移现象。在身心准备方面,教师更多会关注幼儿的动作协调、运动等方面的教育训练,而普遍认为不需要关注幼儿的心理、情绪。所以,对入学观、情绪控制、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教育相对缺位;在生活准备方面,教育重心往往放在习惯养成、自理能力方面,而对于安全防护、参与劳动两个方面的教育较少。原因是教师认为幼儿的安全由师长负责、而幼儿还没有参与劳动的责任和能力;在社会准备方面,教师针对小学需求,主要是对幼儿进行诚实守规的教育,而对于人际交往、集体观念、平等理念、任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较少;在学习准备方面,则出现了一些教育内容小学化的问题,教师带领幼儿超前学习小学的知识,而不是将重心放在学习品质、态度、习惯、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上。

(三)教育理念和方法超龄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明确“纠正和扭转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行为”“要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但在幼小衔接的实践中,此类问题并没有杜绝,甚至仍然是“主流”。比如上面提到“学习准备”教育,不将重心放在学习品质、能力、态度、习惯等方面,而是拿小学的课本,重点教幼儿识写字、学计算、学英语单词,进行超前学习。

还有一个表现,是教师认为入学适应的最好方法是将孩子置于小学的环境中——这种“做中学”、亲自体验的教育理论没有错,错在教育和管理方法完全小学化。教师按小学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去要求幼儿,让他们提前进入小学的状态、遵守小学的制度。这种看似科学的方法,造成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幼儿对入学产生抵触、畏惧心理。此外,这种方法也不符合教育规律。衔接过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幼儿的思想、能力、态度、品质、习惯等要慢慢养成、逐渐适应。而这种直接由幼儿园情态“跳”入小学情态的教学方法,其实和“儿童在没接受衔接教育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小学而无法适应”是一个问题,只不过是把这种入学不适应前移到了幼儿园。这其实是从教育方法角度违背了“杜绝超前教育”的要求。

三、有效的实践策略

(一)园内联合教研

由园方组织、班主任主持,大班相关教师、保育工作人员围绕幼小衔接教育进行联合教研、备课。这样达到几个目的:第一,在衔接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上达到一致;第二,在具体教育内容、方法、资源上形成统一;第三,整合教师资源,形成衔接教育统一课程,避免“各自为战”。

联合教研、备课的具体内容包含:第一,研究衔接教育政策、要求、理论、目标,使教师们的衔接教育理论、思想清晰、明确,且达到完全地统一;第二,教师们分享衔接教育的实践经验、体会,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方法;第三,针对具体课程,一起设计教育的内容、资源、方法、步骤,并对教师职能、任务进行分工。比如要组织对幼儿“喜欢运动”的教育,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大家想一想、共同设计“能不能把参与劳动、诚实守规、热爱集体、安全防护等教育主题也融入到这项教育活动中?比如组织幼儿动手制作运动器材、整理运动器材或场地、强调运动比赛中的规则、以分组团队比赛方式进行、在过程中融入运动安全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活动?”这样,形成一个综合性衔接教育课程,整合师资,同时还能够促进幼儿衔接素养综合发展。

(二)幼小协同联合

坚持双向衔接。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也是《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有些教师对幼小协同有畏难情绪,认为两个互不隶属的单位无法进行协调,会遇到阻力。而实际上,从需求角度上,小学教师更希望幼儿园能够把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做好,他们的配合意愿比幼儿园更强烈。只要幼儿园行动起来去联络学校,一定会得到支持和配合。

从幼儿园角度上,与小学协同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与小学教师座谈,了解幼儿入学后的主要表现,在衔接适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教师对学生品质、素养、能力的真实及最迫切需求。这为找到衔接教育的重心方向提供依据;第二,以听课、参观的方式,对小学的教学管理情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态进行实地感知。这样,进一步了解儿童入学后的真实学习、生活情景和需求。为在幼儿园组织情景模拟式教育提供参考;第三,请小学低年级教师到园中来或者带幼儿到学校去,进行学校一节课体验或学校一日生活体验。让幼儿真实感受、体验学校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差异。

(三)完善家园共育

在协同育人方面,家园共育是最重要的。衔接教育必须调动、协同家庭,且必须保证常态化、有效性。在这方面,幼儿教师主要应做好几项工作:第一,向家长宣讲幼小衔接的教育政策、理论。因为家长不了解相关政策,也大多没有接受过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他们的育儿思想、理念、目标、方法等往往是不正确、不科学的。比如很多家长基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带领孩子超前学习,而并不重视对孩子进行入学适应的综合品质、能力教育。这样,不仅对孩子将来入学成长不利,还与幼儿教师的教育目标形成对立;第二,指导和协同家长具体的教育目标、内容、策略、方法,家园同步配合。比如教师在园中教幼儿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如自己的物品自己整理、有遵守时间观念、自己照顾穿衣冷暖及独立如厕等。同时指导家长配合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在家不要娇惯孩子,要真的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是家长每天坚持对孩子自理进行监督管理,经过一段时间(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使之养成习惯。

(四)创设项目情境

在对幼儿进行衔接教育时,尽量不采用分项教育方式。即,将某个适应能力孤立出来,如“情绪”或“安全”等,专门进行教育。而是创设一个情境化的学习项目,让幼儿在项目任务主题下进行学习体验。这样做的意义在于:第一,将各衔接教育项目整合在一起,保证幼儿衔接素养综合、全面发展。而且,因为各种适应能力、品质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这样结构性的教育更有实践意义;第二,情境化的学习,生动、直观,与幼儿的心理、思维习性相匹配。既可以激发幼儿参与衔接发展的积极性,又便于幼儿理解任务,还与幼儿偏于直观的思维特点相呼应。

比如教师创设一个“开学第二天,小熊迟到了,怎么办?”的项目情境,将多个衔接教育内容融合为一,带领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如“不要急躁,冷静下来,快速处理——先向老师请假、承认错误、说明原因”——情绪控制、诚实守规、交流表达;“想想要尽快赶到学校,要做什么?还等着妈妈给穿衣服、整理书包吗?”——自理能力、动作协调;“在路上不要跑,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防护及规则意识;“来到学校,向老师和同学道歉,做出不再迟到的承诺”——集体观念、人际交往、诚实守规。这样,一个项目情境学习中,幼儿不仅是发展生活习惯、遵守规则素养,其他多种衔接品质和能力都得到综合建构。  

(五)强化主体体验

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无论是衔接教育还是其他教育,都要特别强调幼儿的主体性、体验性。也就是,避免直接讲授,甚至是不进行讲授,主要是安排幼儿自己参与到各种成长体验活动中,自己去生成感悟、思想、理念,自己发展能力。其意义是:第一,衔接教育是素质教育,不是纯知识技能教育,必须遵循素养的自主建构理论才能保证有效;第二,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非常弱,主要是从直观、感性渠道进行认知学习。强调主体体验,是为了匹配幼儿特殊的认知思维习性;第三,主体体验本身就是实践,所以,更利于幼儿将所习得、生成的能力、品质转化为实际行动、实际表现。这保证衔接教育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

比如培养幼儿参与劳动的意识、能力,教师与保育员合作,在就餐时间改变以往幼儿坐好后由保育员分餐的方式,改为每天轮流安排三到四名幼儿负责给大家分餐。还有,将幼儿分成卫生环境小组,每天早晨和放学,教师带领小组幼儿打扫教室卫生环境。过程中,对每个小组、每名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这样,使幼儿在亲自的劳动体验中生成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习惯,而且真实掌握劳动技能。同时,此项体验活动,还对培养幼儿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动作协调等品质和能力有积极作用。

再如,对幼儿的评价,也可以突出主体性。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自我修正,可以有效促进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比如“刚才的游戏中,小明搭的积木塔被小强碰倒了。小明很生气,对小强发脾气。小明,你认为这样处理问题好不好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的自评和反思,从而进一步发展其情绪控制和良好交往的品质。

结语

以上,从教学实践角度,对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几个保证衔接教育有效性的实践策略。总的来说,幼小衔接是保障儿童顺利、平滑、高质量成长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重视并切实抓好。要保证衔接教育有效,建议教师把握几个施策要点:健全协同机制、注重全面发展、尊重成长规律。

 

参考文献:

[1] 周方.身心协同适应衔接 多元聚力夯实服务——西安高新第一幼儿园"名校+"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J].陕西教育:教学, 2023(1):123-124.

[2] 李秋璇.《幼儿园一三四开放性实践课程》在幼小衔接实践中的应用[J].云南教育:视界, 2023(2):53-55.

[3] 潘晓敏,何晓艳.优化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2(Z1):156-160.

[4] 张利德,张箐."游戏化"教学在幼小衔接自主学习中的应用[J].幼儿教育科学, 2023, 5(2):30-32.

[5] 周文颖.多方合力让幼小衔接无缝对接[J].甘肃教育, 2022(7):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