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生就业及人才培养互动反馈模式构建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毕业生;就业状况;人才培养
正文
基金资助: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互动反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ZDJH-222)。
本文将以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毕业生和产教融合合作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企业实地调研等途径,掌握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现有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实习管理、就业转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双平台,四导师”的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互动反馈机制,实现企业与学校双方信息互通、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以企业需求和就业结果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动态”改革;以社会需求设专业、以优质培养促就业、以就业结果促育人,实现高职人才的精准化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现状
国外主要通过制定以改进教学为目标的质量监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可量化的、可实现的教学质量指标体系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如: 美国《卡尔·D·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 欧盟《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澳大利亚《核心技能框架》等有相关说明。
(二)国内现状
关于高职院校基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国内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意识到在企业、学校和人力市场之间以及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之间构建反馈机制的重要性。张小诗等剖析了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不仅存在同源关系,而且就业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反馈作用和推动作用。桂存兵开展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就业状况与招生、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良性互动机制对策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均以宏观视角在理论层面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未能基于实证研究探讨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互动反馈机制的构建。仍然存在着校企合作人才输送渠道萎缩、实习管理存在盲区、实习转化率低,学生对专业岗位认知片面、专业技能培养与岗位技能需求有所偏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薄弱、职业素养亟需提升,以及就业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侧重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宏观研究,鲜有涉及从人才培养反馈机制视角,以学生为主体对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进行研究。缺乏对实践复杂性的把握,深度研究不够,成果的实际应用转化效果不明显。本课题建立“双平台,四导师”的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学校、学院、企业三者信息互通,整合企业导师、专业导师、育人导师、朋辈导师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的精准化培养,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提升”和高质量就业。 因此,开展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互动反馈机制研究,在探索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之间反馈机制的构建、建立完善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缓解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该机制搭建了产教融合互动反馈的动态机制,有助于院校实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有助于院校实时了解国家战略、企业发展方向,及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人才精准化培养,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生就业及人才培养互动反馈模式构建分析
在探讨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关系时,构建两者间的互动反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且这一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还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与毕业生竞争力的增强[1]。因此,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就业市场动态,可以更有效地指导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前瞻性与实用性,从而为毕业生铺设更加宽广的就业道路。具体而言,人才就业及互动反馈模式构建思路:为了实现企业、学校和人力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长效反馈,将精准化人才培养和促进高质量就业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加强校企“双平台”深度交流、合力育人,企业导师、育人导师、专业导师、朋辈导师“四导师”全员参与,构建全方位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提升”和高质量就业。
(一)以就业为导向,企业与学校“双平台”信息互通、合力育人
校企信息互通,是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的基础,让校企合作利益相关方主动参与就业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反馈中来,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实力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反馈的核心力量,应建立系统、全面、连贯的调研反馈机制。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可通过开展常态化企业调研、强化毕业生(校友)反馈、提升学科专业反馈等举措来实现。另一方面,则应及时将社会人才需求、毕业生质量与发展情况等信息反馈到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招生计划等人才培养环节当中去,为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招生计划、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采购教学设备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方,应积极配合参与,建立长期信息调研、统计机制。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对实习生和毕业生(员工)的实习或就业表现进行实时掌控和反馈,逐渐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大学生育人体系,降低人员流失,夯实公司的人才储备。
在校企合作间设置“专人专岗”,确保学校与企业顺畅沟通,充分发挥就业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作用,通过学生就业质量反馈,及时优化人才培养,实现就业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推动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四导师”全员参与
以学生为中心,专业导师、育人导师、企业导师、朋辈导师“四导师”全员参与,构建全方位信息反馈机制“四导师”在人才培养和信息反馈中紧密联系,职责相互交叉,互融互通,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
高职就业与人才培养互动反馈机制构建内容来讲,应该重点做好下述工作:
一是专业导师:技术与知识的精准对接。如某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专业,面对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此时学院可聘请多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导师,其不仅在课堂上传授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引入行业前沿案例和项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首先,在技术引进与课程更新方面,专业导师定期与企业沟通,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岗位需求,据此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增设“智能制造系统”“机器人编程与应用”等前沿课程,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紧跟时代步伐。其次,在实践项目嵌入方面,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再次,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专业导师结合个人经验和学生兴趣,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职业规划方案,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最后,通过专业导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从中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得专业毕业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就业率较往年提升30%,且多数学生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二是育人导师:思想与价值的全面引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思想困惑和价值选择,为此学院强化育人导师的角色,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很有必要。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育人导师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在职业规划服务方面,设立毕业生专职辅导员岗位,负责学生的实习安排、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并通过“一生一档”制度,详细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就业意向,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再次是心理健康辅导方面,育人导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情绪疏导服务。最终,依托于育人导师的全方位服务,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是朋辈导师:互助与成长的同行者。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互助能力,学院应充分利用高年级优秀学生和校友资源,建立朋辈导师制度。首先是朋辈辅导团队,选拔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朋辈导师,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辅导低年级学生的能力。其次是多样化活动,朋辈导师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会、经验分享会和优秀校友座谈会等活动,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再次是就业意向反馈,朋辈导师通过日常交流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反馈意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最终借助于朋辈导师的参与,极大地丰富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让更多低年级学生在朋辈导师的帮助下,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并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此外朋辈导师的反馈意见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四是企业导师:实践与反馈的紧密连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学院还应积极引入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搭建起学校与企业的桥梁。首先是企业导师聘任,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担任企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指导。其次是数据反馈与课程优化,企业导师通过实习评价和就业跟踪调查,为学校提供真实的用人反馈和数据支持,帮助学校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再次是合作项目开发,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了解企业运作流程和岗位需求,同时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通过企业导师的加入,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通过定期的数据反馈和项目合作,学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高度契合。此外,企业导师的参与也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并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生就业及人才培养互动反馈模式构建的未来展望
(1)基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平台、四导师”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互动反馈机制。
(2)在反馈机制中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育人理念,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高质量就业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企业与学校“双平台”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实现就业与人才培养的动态反馈。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四导师”全员参与就业与人才培养反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与服务,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双提升”和高质量就业。
总之,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互动反馈机制,有助于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缓解毕业生就业难、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另外,该反馈机制可延伸、可复制、可推广,在智能制造专业群为试点探索成功后,可以延伸至其他各类专业,乃是各类高等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 王冬雪,齐超,赵甲申.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 职业技术,2024,23(8):25-30.
[2] 吴亮莹.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5):127-129.[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以商贸类专业为例[J]. 钟雪丽.中外企业文化,2022(01):56-57.
[4]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研究与实践[J]. 田玉.现代经济信息,2019(14):81-83.
[5]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J]. 陈慧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
...